研究人员从水中吸取蚊子的卵。
台海网8月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气温升高,降水密集,“嗡嗡嗡”团队也开始出动“作战”。
提起蚊子,市民们总是避之不及,甚至想方设法消灭它们。然而,在厦门,却有这么一个地方,将蚊子当成“宝贝”——每逢夏季来临,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的医师们都会进行蚊虫采集、饲养和抗药性监测实验。
估算一下,每年在疾控中心实验室里“生活”过的蚊子,可以用“成千上万”来形容。今天,本报记者就带大家了解这些“养蚊人”的日常工作。
1、蚊虫从哪来?
夏日里奔走岛内外 翻盆倒罐采集幼虫
1、沾在纸上的虫卵。
2、水中的孑孓群。
采集蚊虫其实不太难。拿着吸蚊管、水勺、塑料桶……厦门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医师伍思翰打比方说,这其实和小朋友带着工具去池塘捞鱼差不多。
每到6月,伍思翰都会和同事一起,在厦门的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地寻找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虫)。他们的研究对象叫白纹伊蚊,民间俗称“花蚊子”。由于白纹伊蚊喜欢在较为干净的积水中产卵,因此,采集它们的医师时常得往废旧花盆、废弃轮胎旁边“钻”。“我们一会儿翻花盆,一会儿倒水桶,有市民路过,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还会起疑心。”聊起工作场景,伍思翰笑着说。
孑孓的采集点遍布厦门的6个区,最远的要跑到翔安大嶝岛。
一般情况下,医师们会先用手电筒照射积水,发现孑孓的身影后,将其用水勺捞出、过滤,并放置在塑料桶中。当然,为了给孑孓营造与自然条件差不多的生存环境,它们原先生活的积水也会被带走一部分。“运气好的话,一次‘打捞’就可以采集到上千只幼虫。”伍思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