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体验制作香囊。拍客林瑞奇摄
台海网6月8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挂艾草和榕枝、盛午时水、炒午时盐、射五毒……其实,在端午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传统习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习俗正在消失,但是仍有许多人坚守着。这些传统习俗有什么讲究和寓意?在当下如何变通?记者也采访了民俗专家,为市民一一解读。
【盛“午时水”】
给宝宝洗个澡寄望不长痱子
连女士端午节期间要外出,这几天她就反复交代女儿,一定要记得盛些“午时水”给孙子洗澡。连女士说:“‘午时’就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这两个小时的水叫做‘午时水’。盛一盆子水,晒一会儿太阳,再兑些热水,就可以给孩子洗头洗澡了,据说这样孩子比较不会长痱子。”
连女士说,不论是以前带女儿,还是之前带大孙女,她都会这么做,去年,小孙子出生了,她也为他准备了“午时水”。“一般针对新生宝宝,因为这段时间比较爱长痱子,两三岁以后就不用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们家的孩子很少长痱子。”她说。
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明宜说:“划龙舟、吃粽子、配香囊,可以说是汉族都有的端午习俗,但是每个地方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厦门就有端午节用‘午时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以前都是中午12点打古井水,直接给孩子擦擦身子。现在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古井也没了,生活改变,习俗也渐渐消失了。其实洗午时水去痱子,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此外,厦门还有干儿子要给干爹干妈送粽子和桃子的习俗。”
【炒“午时盐”】
泡水喝有消炎效果分享可拉近邻里情
炒“午时盐”。
在厦门不仅有盛“午时水”,还有炒“午时盐”的习俗。市民林坤山曾在朝宗宫管委会主任林招治家中参与炒“午时盐”。“一大早,治姑(对林招治的称呼)就备好各种材料,包含食盐、生姜、风葱、薄荷等。到了中午11点,在神明前上香。‘午时盐’要在露天炒,刚好有太阳照射下来。将备好的材料一一放入锅中,再把锅放在烧纸钱的金桶上,一边焚烧纸钱,一边翻炒。”他回忆,此时需要多人合力,不能烧焦。待炒至金黄色时,把锅移出金桶,待盐冷却之后装入干燥瓶中。
林坤山说,老厦门人如果遇上痢疾腹泻或夏天中暑,都会用“午时盐”泡水喝。他认为,其实就是炒过的盐巴具有消炎作用。他说,在老市区,左邻右舍如果有人感冒中暑或痢疾腹泻,有“午时盐”的人家都会拿出来分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邻里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厦门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郭坤聪说,端午节在夏天,是立夏后的传统节日。夏天要防暑降温,吃一些清凉的东西。“午时盐”泡的盐水就可以起到消炎、清凉身体的作用。国人注重将日常养生与节气相结合,外来影响和内在调理要相契合,才能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