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锋老人为记者讲述当年抛投石块的危险和艰辛。左图为陈锐锋拿起一支笔模拟起当年工作时的受力原理。右图为当年抛石资料图。
台海网4月1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如果我是一个神仙,我一定移山填海,让美丽的海岛和辽阔的大陆相连。”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总说自己“脑袋不灵光”的陈锐锋坐在书房,把这首曲子的旋律、歌词一并默写了出来。他记得这首歌的歌名是“海堤之歌”,在工地的文艺晚会上,工人们一起合唱了这首曲子,曲调雄伟、振奋人心。“这首歌令当时建设海堤的‘万人大军’深受鼓舞。”
向惠安女学习 搬石又快又稳
1953年投入厦门高集海堤建设时,陈锐锋才19岁。在投入高集海堤建设前,他是当时福建省第四建设公司的建筑工人。建设高集海堤时,他负责看似基础却高危险的工作:搬石工,要将300多公斤的石块从石区运到岸边,再扛到船上。在机械设备匮乏的年代,运石上船的方式非常原始:在陆地和船的甲板中架上两条跳板,由4人合作,肩挑大石、踩着跳板将石头运上船,一旦有人失去平衡,便极容易受巨石拖拽、跌落。
“我们还要跟潮水抢时间。”满潮前后不过两三个小时,在这短短几小时内,搬石工必须保证三十几条船能全数装满离港。而搬石工脚踩的跳板由于一端架在船上,会随着潮水上下浮动,加上涨潮退潮,跳板的倾斜度不断改变。“四人要配合默契,踩跳板时要随着潮水一上一下走稳。”陈锐锋说,这是跟惠安女学来的搬石技巧,他所在的4人搬石小组因为运石又快又稳,被人们称作工地里的“四大金刚”。
搬石搬到胃出血 工余尝试写稿投稿
由于搬石技巧娴熟,1954年,他被选入当时薛厝工地的“第一青年突击队”,专门负责挑400公斤以上的“大块石”。但此后不久,他因劳累过度而胃出血,极少有时间回家的他在家中休整了一个月。之后,他担任起工地上的脱产纠察队队员,后又升任为队长。
陈锐锋把海堤建设时期比作他自己的“青年实践大学”——他早早辍学,心中总有个继续读书的念想。“海堤建设除了磨炼体力、毅力,也给了我很多学习机会。”陈锐锋后来在工地上兼任纠察员、汽灯修理师、工会主席、通讯员,每天读当时的《工程生活报》,尝试写稿投稿,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篇稿件是《欢乐的晚会》。
地铁开通首日 专程去看高集海堤
“高集海堤的建成让厦门不再是一座孤岛,从此更多物资能通过铁路运进厦门,交通也比从前更方便。”陈锐锋如今还要常常带着妻子到高集海堤、到曾经的工地看看,“变化很大,曾经的工棚旧址都找不到了,但高集海堤还在那里,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
2017年年底,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第一日,陈锐锋出门乘坐地铁,从始发站镇海路站坐到终点站岩内站后再折回。沿途经过高集海堤,地铁从漆黑的隧道中“走”到海面上,车厢内敞亮了,窗外是一片宽阔的海。那一刻,他既怀念又感动,“我为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