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进可回收物能换钱的智能垃圾回收设备。 叶昕 摄
台海网3月2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厦门市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两年了,目前正在岛内建成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记者昨日从厦门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这项工作将向岛外建成区全面铺开,以及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全面铺开,这两个步骤完成后,厦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将实现全覆盖。
新动向
推行范围再扩大
其他垃圾也直运
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赵海涛介绍,今年厦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将有一系列新动作:垃圾分类工作将由岛内建成区向岛外建成区全面铺开,以及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全面铺开,这两个步骤完成后,将使得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覆盖。此外,2017年-2018年,厦门市建立了厨余垃圾直运体系,目前已经有77条直运线路和1800多个收集点位;而从2019年-2020年,厦门市将推动建立其他垃圾的直运体系,今年直运率要达到60%,明年达到100%,这样使得源头其他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的问题得到解决。
赵海涛介绍,今年,厦门市还要建立和完善可回收垃圾的再生利用体系和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
新动作
多学习外地经验,开展“靶向培训”
昨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知识专题培训,培训将持续三天。会议邀请上海、苏州、南京的相关工作人员前来分享经验,此外,会议还安排了现场观摩学习环节。
为何举办本次专题培训?赵海涛介绍,厦门市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两年了,这期间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前不久住建部召开了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本次培训希望让厦门市各部门、单位等,对垃圾分类未来的政策、方向有所了解,并学习一些城市的先进技术理念。同时让市区、镇街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参与到源头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企业,对垃圾分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以此更好地推动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
本次培训的最大特点是“靶向培训”,比如针对厦门市相对薄弱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特别邀请南京栖霞区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分享经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的农村垃圾分类实现了全覆盖,在全国走在前列。
新亮点
投进垃圾出来钱,居民们好喜欢
首日专题培训结束后,参会人员前往瑞景公园小区现场观摩。目前,该小区设置了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有偿回收是该设备最大的亮点,它采用“投放可回收物即可换钱”的模式,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回收服务,深受居民喜爱。居民只需先在家里将垃圾进行分类并挑选出其中的可回收物部分,然后将可回收物投放进去,系统将自动进行称重并识别投放品类的工作,并计算总价,之后居民便可收款。收到的款可立即变现,也可以在设备上购买可降解垃圾袋,既方便又环保。
观点
要形成完整的
垃圾回收利用系统
目前“高值垃圾”主要由居民回收,“中值垃圾”主要由保洁工和拾荒者回收,而“低值垃圾”也就是居民和拾荒者都不要的这部分垃圾,则交给政府部门回收。如果政府部门仅着眼于“低值垃圾”或“低质垃圾”的分类回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也不是这项工作的长久之计,而应该采用一系列组合拳,从“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研究和统筹考虑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问题。
垃圾分类要做到两网融合,关键在于“融”和“合”,目的是最终形成一张网和一个回收利用系统,而不是各自为政,各搞一套,最终形成独立的两张网和两个回收利用系统。两网融合,要树立废品也是垃圾,废品回收也是垃圾分类,废品利用就是垃圾资源化的理念。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