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垃圾从露天堆放到100%无害化处理 厦门市容环卫部门实现跨越发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冬日清晨,初升的太阳,穿透薄雾,将厦门高颜值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在各个角落,上万名城市“美容师”,正忙着为城乡环境“梳妆打扮”:在大街小巷清扫路面、转运垃圾,在海面上打捞海漂垃圾,在垃圾焚烧厂处理垃圾……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市民创造干净整洁舒心的环境。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厦门的市容环卫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市容环卫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作出了积极贡献,也让市民因环卫水平的提升,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日新月异

  从“美丽的脏厦门”到“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上了年纪的厦门人可能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厦门,虽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却是以脏乱差而闻名,被人们戏称为“美丽的脏厦门”。

  环卫退休职工老杨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时说,当时各个路口垃圾堆一处一处的,街道两旁的电线杆下、绿地上常有垃圾包出现,走几步就可以见到。“当时环卫基础设施很差,没有正式的垃圾处理场,再加上人们卫生意识不强,垃圾越堆越多,甚至一度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老杨说。在1990年,第一次全国卫生城市检查时,厦门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名列倒数第四。受了这次打击后,厦门痛定思痛,决心改变垃圾收运处理的落后面貌。

  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卫行动。清洁楼、垃圾堆肥场等一批在当初较为先进的环卫设施先后建成投用,许多市民也自发加入到创卫队伍,拿起自家扫把,从楼道扫到街道。1995年全国卫生检查的时候,厦门一跃登上了全国第一的宝座,1996年厦门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在许多人看来,这次创卫行动,可以说是厦门人环卫意识的一次大觉醒,为后来的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后,厦门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的环卫行业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综合,从经验到科学;从城区到农村,从陆地到海域,从平面到立面的沧桑巨变。人们投放垃圾的习惯,从随意堆放到现在的分类投放;道路清扫保洁,从靠“扫帚板车”,到现在机械化清扫率超过85%,清扫面积也从100万平方米扩大到4200万平方米;垃圾处理,从最初的填海、填地的有害处理方式,到现在的100%无害化处理,年无害化处理能力从0吨跃升到183万吨;海域保洁也从无到有;环卫公厕从54座增加到现在的747座。

  厦门,也早已摘掉“脏帽子”,蜕变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关键词:敬业奉献

  传承环卫精神当好城市“美容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论作业模式、作业范围如何变化,在环卫行业,始终不变的,就是环卫人“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敬业奉献的环卫精神。

  为了给清早上班的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在人们还在熟睡之时,海沧环卫工人陈妙华早已踏上了赶往保洁区域的路。不管是寒风肆虐,还是大雨倾盆,凌晨4点钟,她总是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面对又脏又累的环卫保洁工作,陈妙华一干就是十多年,她保洁的路段,路面洁净,是环卫工人学习的样板。2015年,陈妙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她看来,“这是对厦门环卫人的认可”。

  每年除夕,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是,对于环卫人来说,意味着坚守。今年39岁的樊伟锋,从后坑垃圾压缩站建站之日起就入职,到现在整整19年。19年来,每年除夕和其他重要节假日,樊伟锋都和同事一道坚守在岗位上,确保岛内的垃圾能够及时转运出去。

  2016年9月15日,农历中秋节。超强台风“莫兰蒂”带着狂风暴雨,正面袭击厦门,全城遭受重创。厦门的环卫工人是最早投入抢险救灾的力量,随着抢险救灾工作的全面铺开,全市垃圾量急速蹿升,屡创新高,9月19日达到创纪录的9000多吨,是平日的两倍多。环卫工人们克服停水停电、厂房受损、设备受损、道路阻塞、通信不畅等重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并持续24小时超负荷、超常规作业,圆满地完成了垃圾清运、处置的重任,让厦门没有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有力地保障了我市灾后重建的开展。

  在服务保障厦门会晤的工作中,广大环卫战线的干部职工,也始终任劳任怨,默默坚守在岗位上,让厦门以整洁有序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为厦门赢得了无数掌声和赞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环卫队伍中,如1992年出生的欧祺达,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海上环卫工人;同样是“90后”的湖里环卫工人王进川,也已经扎根环卫行业5年多……在他们身上,同样能看到环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看到年轻一代环卫人的别样风采。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厦门多个景区门票下月起降价 降幅5元至10元不等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日前,记者从厦门市发改委了解到,2019年1月1日起,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影视城、北辰山、金光湖等景区门票将降价。   目前,植物园门票为40元/人次,2019年1月1日之后将降调为30元/人次,景区内观光车单程票价每人5元,通票每人10元。此外,景区...

昨日最低气温13℃ 冷空气一日游厦门入冬有点难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昨天,受到一股新的冷空气影响,厦门气温急剧跳水,夜晨的最低气温降到13℃,白天最高气温在16℃-17℃;同时,昨天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阵雨,虽然雨量不大,但让人倍感寒冷。   那么,厦门今年冬季的情况如何呢?今日,晨报记者就带您了解厦门冬季的小秘密。   特点:这个冬天不太冷   虽然,昨天的气温出现了“大跳水”。但今...

厦门娃作品将"飞"入甘肃 为当地孩子带去艺术梦想熏陶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厦门孩子的书画作品将“飞”入甘肃临夏州20所学校,为当地孩子带去艺术梦想的熏陶。近日,由共青团厦门市委、共青团临夏州委指导,厦门市阳光残疾人书画院联合厦门市海峡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让艺术走进乡村”大型公益展览启动。   一个半月的征集,共收到2035张少儿作品,经过12月22...

厦门公布96条新地名 不少新地名带着旧乡愁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厦门又有96条新地名。昨日,厦门市民政局发布公告,公布祇园路等96条地名,包括道路63条、居民点33个。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命名背后有哪些故事?昨日,记者联系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文史专家,请他们讲解其中的奥秘。   命名依据 好找好记还能留住乡愁   “从命名原则上讲,通常不产生新的地名专名,这次96条新地名,大多沿用当...

厦门造肺癌检测试剂 拿到台湾市场入场券

台海网12月25日讯 据厦门日报 报道记者日前获悉,厦企艾德生物旗下的人类ROS1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获得中国台湾地区卫生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许可证。   艾德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产品用于临床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ROS1基因融合状态,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适用样本类型广等特点,为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国内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