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人士与流浪狗的合影
台海网11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林毅彬)“当您每天回到家,亲人煮好了可口的饭菜等你时,你是否曾留意过,在我们周围还有这样一群生命,在寒冷的夜晚里,它们饥肠辘辘,带着病残的身躯,为了躲避凶残的捕杀,正瑟瑟发抖地露宿在楼道里、草丛中、大树下、墙角旁……”这是网友发的一个倡导关爱厦门流浪猫狗的帖子。
当越来越多的流浪猫、狗游荡在外,进而衍生扰民、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后,令人头疼的流浪狗问题随之而来。不少市民关心流浪狗的命运,很多爱心人士也加入到救助流浪狗的义工队伍中。
义工们纷纷表示,救助流浪的宠物猫犬,更多是想为厦门的城市文明发展尽一份力,这需要相关部门周到的管理服务,也需要更多民间爱心力量的加入。
长跑世界冠军把收留流浪狗当“职业”
张林丽是长跑世界冠军,曾打破3000米世界纪录,她带头创办的厦门玉米地小动物救助站,现已发展成全市最大的民间流浪狗救助站。
十几年前,张林丽无意中认识了一只叫欢欢的流浪狗,似乎特别投缘。欢欢一路跟着回家,她才发现,欢欢的尾巴烂了。平时她就喜欢狗,于是花了1000多元把欢欢治好了。
看到欢欢欢快地奔跑着,张林丽却轻松不起来。“厦门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的流浪狗,它们该怎么办呢?”
从此,张林丽开始留意岛内周边的流浪狗,决心救助这些无依无靠的小家伙,成了流浪狗的“职业救助人”。
张林丽救助的流浪狗中,多数是被主人抛弃的,有的生病,有的遭遇车祸,甚至还有的被虐待。
渐渐地,她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收养流浪狗中,家人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丈夫多次与她争吵,朋友、同事也表示不理解。“每次看到伤残的流浪狗,我两条腿就挪不动步,于心不忍啊。”她说。
不过,在张林丽的坚持和劝说下,丈夫最终体谅了她,也加入了救助流浪狗。家里最怕狗、最反对收养流浪狗的公公,也加入了,好几次深夜,一听到狗出事,公公都赶去照料。
志愿者们共同搭建小动物救助站
最初,张林丽在岛内租平房收留了六七只流浪狗,没想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得知她在收留狗狗,越来越多的人把不想养的狗送来。此时,岛内的小救助站已无法容纳这么多狗狗,她便开始寻找更大的地方建立救助站。救助站被命名为“玉米地救助站”。
2009年,玉米地救助站从岛内搬到同安西柯一个旧厂房。空心砖、石棉瓦、防晒网,还有小隔间,虽然简陋,但所有设施都是张林丽和7名志愿者一手搭建起来的。
张林丽忙不过来,雇了一个工人专门照顾救助站的狗。曾经也有很多义工过来帮忙,但坚持下来的不过七八人。
救助站的开销越来越大,开始出现经济困难。张林丽和坚持多年的几名义工,一起出钱,平时多出力,尽力维持,并在社会上发出求助信息。一名在厦门做生意的台湾女商人,主动提出每个月承担20袋狗粮。
工作、家庭、救助站,每天连轴转。张林丽说,她也爱美,可是没有时间打理自己,没有时间逛街。
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林丽说:“现在更多的是出于一份责任。救助站里的狗是被遗弃的,有的因为生病,有的因为车祸,有的因为主人嫌麻烦,但我做不到视而不见,只能将它们带回来。我相信,狗跟我们人类一样,每一条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流浪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走失,另一个是因为各种原因被主人抛弃。所以我们也呼吁各位养狗人,外出时一定要拉好狗绳,照看好自己的狗。另外,狗狗生病时,千万不要随意抛弃它们,养了它就要关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