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坪村的鼓浪屿路。
台海网5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离开白鹿镇,我们继续寻访爱与感恩的故事。下一站,是位于彭州市龙门山镇的国坪村。奔赴国坪村的路上,车窗外一晃而过的路牌,不时闪现着福建元素:南平路、漳州路、鼓浪屿路……而在我们的目的地国坪村,还有一座改变了这个村庄命运的“厦门桥”。
一座桥,一家医院,一所学校。昨天,我们继续在震后10年的彭州,探寻厦门援建的足迹。
厦门桥为国坪村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厦门桥的石碑。
【厦门桥】
一座“连心桥”
架起两地情
车行在通往国坪村的路上,指路牌上出现“厦门桥”的字样。到了!新建的水泥桥梁就在百米开外,远望得见。而路边的草木丛中,依稀还能看见一条封闭的铁索桥。
在厦门桥建成之前,这条铁索桥曾是国坪村通往龙门山镇的唯一通道。铁索桥建于上世纪60年代,宽度在2米左右。当年地震过后,铁索桥成了危桥,村民走得心惊胆战,记者当年深入震区,也曾忐忑不安地从上面走过。
“以前过桥时,都得用手扶着,摇摇晃晃的。”69岁的村民张仁珍和李安平站在桥头的人行道上说,“现在都走厦门桥,跟走马路没区别,方便多了。双手不用扶,可以提东西过桥。”说话间,两辆车子从桥上飞驰而过。
厦门桥按双车道城市桥梁建设,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宽13米,能走人更能开车。根据路桥集团提供的准确数据,厦门桥全长238.56米,桥梁长146.06米——在平地上快步疾走一两分钟的距离,却撑起了国坪村民们的全新生活。
村民陈文兴喜欢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一桥和一路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他说,以前不通路,赚钱都难,现在有钱有车有房,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车子能开到家门口,幸福就在眼前。
对村民的日常生活而言,这座桥是村子和外界连接最便捷、安全的通道。可以说,厦门桥的建设,改变了震后龙门山镇区域内交通路网欠缺,配套交通设施不足的情况。
厦门市13万名党员捐建的“龙门山镇国坪村党员之家”,在2009年7月1日就已经作为该村的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投用,开始向该村党员和村民提供服务。
记者注意到,该村山地休闲旅游公司的牌子,也已经挂在了这里。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干部一直在谈项目、谋出路,有些旅游项目规模不小,要开发山里的不少荒地。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跟厦门桥有关联。
国坪村位于龙门山镇南部,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社),共435户1376人。现有土地面积8010亩,其中耕地970亩,林地6356亩,其他684亩(河滩、沟渠等),森林覆盖率86%。在厦门桥建成前,交通不便利限制了投资的进入,空有丰富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而包括厦门桥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约国坪村发展的瓶颈,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报2009年5月12日关于厦门援建彭州的报道。
记者采访来医院看病的老夫妻。
彭州市人民医院如今是三级乙等医院。
【彭州市人民医院】
彭州厦门两地医生
成为好朋友
离开国坪村,我们来到彭州市人民医院。这家医院也是由厦门援建的,是当时福建援建的最大项目。
昨日下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记者遇见了一对当地的老夫妻。看完病、拿了药,两位老人正要回家。他们说,这里就医环境好,是彭州最大最好的医院。
值班医生蒋丽君得知记者来自福建,十分热情,还为记者泡茶。她说,福建对口援建期间,她在院办工作,与福建的援助医生有接触。记得有一次,医院来了一名重症病人,厦门医生连续手术8个小时,终于将人救了回来。
“厦门医生有两名叫‘超哥’的,人很好。”她清楚地记得,两名“超哥”分别叫郑超和李超。“去年,郑超还重返过彭州。”蒋丽君说,由于都是在医院工作,援建之后,彭州有不少医生和厦门医生成了好朋友。
“现在的彭州市人民医院已经是三级乙等医院,作为一个县级医院,能有这样的等级,跟援建的硬件是分不开的!”蒋丽君说。
乘坐出租车时,司机陈力告诉记者,他对厦门援建彭州市人民医院的事情了解不多,但地震后的彭州市人民医院变化很大,市民现在大病都不往成都跑,就在彭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和治疗,十分方便。
▲厦门援建的清平小学。
清平小学校园里的“小螺号”雕塑。
【清平小学】
校园里有三角梅
还有一幢“白鹭”楼
厦门援建的清平小学,是灾区首个交付使用的重建小学。
漫步在学校的庭院里,一株紫色三角梅,簇拥开放,如一团燃烧的火焰。它的后面,是一座四层高的教学楼,楼的外立面有一个“白鹭”的标识,教学楼也被称为“白鹭楼”。
沿高速公路向西,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彭州的清平小学——这座由厦门援建的小学,拥有全国援建项目中第一座交付使用的教学楼,当年也因此成为媒体的头条。如今,这里到处都能找到厦门元素。
记者一下车,学校门卫一听说“厦门的人”来了,显得非常热情:“这座学校是厦门人援建的,欢迎你们!”
校园的一处花圃里,立着一座石头雕塑。下面一个小牌子上写着:小螺号,厦门,援建。据介绍,这座雕塑叫“小螺号”,是用鹭岛之石雕刻而成,寓意着螺号声声催人奋进,希望孩子们以蓝天为梦、展翅翱翔。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这座雕塑已经成为学校地标,孩子们都很喜欢在这里合影。
由于昨天是周末,孩子们没上学,但走在“白鹭楼”的楼道里,记者看到墙上许多孩子的照片。按年龄算,这些孩子们当中,有的应该经历过10年前那场大地震,有的应该是在地震后的重建家园中出生,但照片里,他们如庭院里那一株绽放的三角梅,天真可爱中,透露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以及向上的力量。
(本报记者刘艳对本文亦有贡献)
【声音】
提升抗震救灾水平
●张鹏程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刚从日本留学回来不久。一开始赶往震区的时候,大家对地震的概念还不那么明确。在成都休整停留时,凌晨一点多发生的余震,才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灾害的严重性。
参与四川灾后救援工作,是我从业至今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从四川回来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厦门中小学校舍和其他房屋的抗震加固工作中。提升抗震救灾水平,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我们在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同时,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继续把这件事做好、做扎实。
与帮扶对象常有联系
●谢益人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刚到震区时,条件比较艰苦,很多物资都无法获取,交通情况也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强大的救援力量。
这10年时间里,我仍和救援时结缘的几名年轻人有联系。在绵阳工作时,有一名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小姑娘,10多天来始终跟着我们,为我们做向导。那时,她的孩子好像才两三岁,现如今,她的第二个孩子应该都有两三岁啦。由于结对帮扶的关系,北川中学一名姓杨的小男生也和我时常有联络:从村庄搬离北川县城,家中盖起了新房子;从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到在成都有稳定工作,只要遇上人生大事,他都会主动与我分享。
对援建项目感到自豪
●黄蕾厦门市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我当时作为灾后援建的一员前往灾区,我们医院对口援建的是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对其进行医疗援建。当时有很多人在灾难过后,留下了应激性心理病、心率衰竭等疾病,我们院的医护人员帮助彭州市人民医院治疗了不少这方面的病例。
到了灾区,我发现虽然那里的医疗条件并不算好,但是灾区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强。
如今,我们和彭州市人民医院的许多医护人员还有联系。前年,我再次去了他们医院参观,看了厦门市援助他们建设的新院区,作为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更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
●汪雅凤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语文老师
2008年5月,我担任班主任时,有两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孩子转入我的班上。一男一女两个人,当时都只有十岁,读四年级。
虽然两个人只在班上学习了几个月,到学期结束就转学了,但我和当时班上的同学们,都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两个孩子都很乖巧懂事,刻苦学习,他们离去时,班上的同学都很不舍,还举办了欢送会。他们回到当地后,也和我通过几次电话,说他们已被政府安置到新的学校读书。
当时班上许多同学都认为灾难离我们很远,近距离接触两个来自灾区的孩子,让我和学生们对生命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对生命更加敬畏。同时,有了这段经历,我们也更能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更愿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后记】
跨越时空
收获大爱
离开清平小学,我们即将启程返厦。3天来,我们走进川西,重返震区,最大的收获,就是大爱。跨过了10年,越过2000公里,两地人民的情谊如初,我们心中从未间断的牵挂也得到了安放。关于厦门,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铭记。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媒体,我们尝试用笔墨记录,将这些内容定格在《厦门日报》上,定格在中华民族大爱史册的时空里。我们为这些人和事鼓与呼,为川闽两地的情谊,再添一笔。彭州,是厦门永远的牵挂。新时代,我们并肩前行。
原标题:重返“5.12”援助故地 国坪村处处闪耀厦门元素
原链接:http://news.xmnn.cn/xmnn/2018/05/14/100362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