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在进行急救演示。
台海网1月2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厦门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遭遇暴力抗法,队员小徐被旅游大巴撞倒,昏迷不醒。危急时刻,一名红衣女子上前帮他做心肺复苏……1月17日,这暖心的一幕发生在环岛南路与天泉西路交叉处。后经治疗,小徐脱离了生命危险,红衣女子的心肺复苏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例子反映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厦门,掌握急救知识的市民还不多,与急救相配套的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也不足。
自动除颤仪(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非专业人员可以用它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它之所以被称为“救命神器”,原因就在于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为此,海西晨报《公益周刊》联合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推出专栏,在对广大市民普及急救知识的同时,也希望能推动“救命神器”———除颤仪配备到更多的公共场所。
调查:厦门除颤仪配备少
实际上,国内许多城市早已开始重视除颤仪的配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天津、海口、深圳等均配置了不少除颤仪。其中,上海目前配备除颤仪超过1000台;深圳已采购除颤仪5000台,并计划在10年内配备1.8万台。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实施AED计划,迄今已配备除颤仪约4000台,平均每10万人拥有除颤仪约17.4台。
在国外,除颤仪的配备更是普遍。美国公共场所安装的除颤仪已超过100万台,欧洲各国主要城市中心城区基本上均安装了超过1000台除颤仪,重点覆盖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
那么,除颤仪在厦门的配备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厦门的一些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了除颤仪,不过数量很稀少,而且在火车站、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还很少配备除颤仪。
不仅如此,厦门接受过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市民也不多。据了解,目前厦门的救护员取证人数约3万人,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专家:“救命神器”真能救命
2017年5月2日,在上海浦东机场,一名旅客因心搏骤停而突然倒地,后经及时心肺复苏、使用除颤仪除颤后抢救成功。
2017年11月14日,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名旅客意外心脏骤停晕倒,机场120急救中心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按压抢救,并使用除颤仪。经过15分钟的抢救,该旅客恢复自主心跳。
专家论证,当意外发生,伤病员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等危急症状时,最佳急救时间是4-6分钟,医学上称之为“黄金救命时间”。通常在这时间内,医务人员是很难到达现场的,如果现场有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员对伤病员进行及时的施救,就能为抢救赢得时机。而在急救中,有效的胸外按压和及时的电除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通过使用除颤仪电击除颤,患者心肌可重新恢复同步收缩和舒张,从而恢复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对心源性猝死患者使用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成倍提高。
目标:推动配备更多除颤仪
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和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关注了这一问题。
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是由厦门三甲医院12位医生专家和复旦大学校友会校友共同成立的。该联盟不断通过培训等形式普及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知识。
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会长刘超表示,他喜欢运动,也了解一些心脏骤停的事故。作为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他邀请了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的许多校友参加除颤联盟的急救培训。校友们也觉得配备除颤仪、市民掌握急救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校友都在厦门工作,希望回馈社会,为厦门出力。”
近日,复旦大学厦门校友会、厦门脐小橙除颤联盟与海西晨报《公益周刊》联系,希望开展急救培训,对广大市民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市民的急救能力。今后,我们还将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更多AED设备落地厦门。
征集令
邀您参与急救培训
如果您想参与心肺复苏电除颤以及预防小儿呼吸道窒息等急救知识培训,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向您提供免费培训机会。您可以拨打晨报新闻热线报名,电话:0592-8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