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李学清)受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持续影响,厦门地区气温跳水式下降。同安区北部山区天降冰粒,气象台科普这是“霰”。
昨天下午,同安军营村下起了冰粒。一位读者向导报反映,开始只是觉得天空飘雨,细细感觉了才发现,天上飘下来的东西有很强的颗粒感,“像一粒粒砂砾一样,弯腰一看,竟然是下冰粒了。”当时不少孩子都激动地欢呼,纷纷拍照留念。“冰粒捏起来像是冰渣子的感觉,但一碰就变成水了,就算不动,一分钟也会自己融化。”
导报记者从厦门市气象台了解到,这种小冰粒叫做“霰”,是固态水在下落时来不及融化,就以霰的形态出现。如果气温较高,就会以降雨的形式出现。
下了霰就会下雪吗?天气专家说还是要看温度,下霰并不是下雪的先兆。气象专家指出,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状或圆锥形。可用树叶来验证霰和雪的区别:雪很轻,会落在树叶上,变白;冰粒会跳,树叶挂不住它。霰直径在2—5毫米,它是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
寒潮继续侵袭,预计今天寒潮继续,厦门气温进一步下降,不过雨水结束,但依然是大写的加粗的“冷”字,明后两天,岛外北部山区最低气温将降至-3摄氏度,可能出现道路结冰,需要注意防范道路结冰引起的交通安全隐患。在此提醒驾驶员,遇上结冰路面,行驶时一定要放慢车速,同时切忌猛踩刹车,而是用点刹减缓行驶速度。以免刹车锁死打滑。
链接
厦门古早也下过雪
清代诗人诗中,描述厦门两次下雪的情景。第一次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王步蟾的《仲冬二十九日雪·诗以记之》写道:“初疑撒下水晶盐,天公戏弄玉纤纤。”第二次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在《腊月十二夜微霰竞不成雪,追怀往事,越日作歌》吟道:“昨夜空中霏玉屑,初疑急雨乱跳珠,微辨六花光皎洁。”诗人记录的都是厦门历史上霰和小雪的气候现象。
从上世纪50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厦门境内还没有降雪的记录。不过气象专家指出,这并不表示厦门就没有下过雪,在一些年份,冬季高海拔山区有可能会具备降雪条件,只是降雪现象没有被记录下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