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集群】
积极与国际接轨
80年前,福州吉祥山成立了“福建省立医院”,几经辗转和搬迁,在厦门落地生根,成为现在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第一医院创建时,只有50张床位、87名员工。80年来历经12位院长呕心沥血,一代代“一院人”励精图治,如今共有3500张床位、4100余名员工,成为拥有2家内设专科医院、5家分院、2家护理院、6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集群,门急诊量位居全省前列。医院拥有儿科、临床护理2个国家重点专科。先后有陈焕章、尤元璋、王占祥、杨叔禹、裴新亚、吴华、姜杰7人获得中国医师奖,拥有17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余位中华医学会国家级各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目前,第一医院共有2138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76名博士、硕士,斩获7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600多篇SCI论文。
医院的快速发展对医院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第一医院不断创新医院管理,1995年以全省地市医院最高分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07年2月以优异成绩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为持续提高医疗质量,第一医院积极与国际接轨,2015年9月,成为福建省首家通过国际JCI学术医学中心论证的医院;2017年8月,福建省首家通过HIMSS EMRAM七级评审,成全国首家“双料”通过国际JCI认证和HIMSS七级评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国际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体系。
【医疗服务】
许多技术开地区之先河
80来年,为了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院人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许多技术开地区之先河。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医院建成手术室,X光机等设备投入使用。内科开展肝脏穿刺术、心包穿刺术、小脑池穿刺术等当时较先进技术。外科开展肺叶切除、输卵管结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等系列疑难手术。
20世纪70年代,医院创建了闽南地区唯一的皮肤科医学真菌室。1972年,外科烧伤抢救小组首次采用异种皮覆盖创面的方法成功抢救13位特重烧伤患者,此项技术获得1978年省政府科技成果奖。1976年,郑秀木医生成功实施闽南地区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B超、胃肠镜、高压氧舱、钴60治疗机、1250X光机等设备投入使用,承担着全市90%以上的急症抢救工作,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根治法乐氏四联症、五联症,第一例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置换术、关节置换术,发现我国首例“波氏假性霉样真菌致肉芽肿”等。
进入21世纪,第一医院医学技术发展呈腾飞之势,在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拿下多个“第一”:2004年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亲属活体肝脏移植,2007年开展国内首例脑积水后巨颅畸形颅腔重建手术,2014年完成省内首例院内患者心脏捐献的心脏移植手术2016年12月全省首例无需人工心肺机辅助的双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声音】
-姜杰院长讲述第一医院80年发展历程。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第一医院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的艰苦努力。在党的十九大开辟的新征程中,第一医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矢志不渝地悉心守护百姓健康,为福建省南部医学中心建设、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医者故事】
“白衣天使”自掏腰包
为贫困患者付医药费
1937年建院以来,许许多多的“白衣天使”至今仍让患者感念不已。
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药房主任商铮,接到医院要自制输液的任务。病人使用医院自配输液时出现发热症状。尽管患者当时很理解,说“没关系,愿意继续试”。但商主任心里非常忐忑不安,之后的每次输液都先拿自己做试验,确认没有反应再把成品输送给患者使用。
王志超老院长,贫困患者来找他看病,老院长要么特批免费看病,要么自己掏腰包给病人看病。1963年老院长去世时,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送行的队伍从第一医院一直排到禾山火化点。
庄启辉老院长,在闽西南病理界声名赫赫,参与编写了医学院院校英语教材。
X光室要开展支气管造影技术,杨为荫、蔡尤墨两位老专家先在自己身上插管操作。
外科朱玉珍医生给病人做胃切除手术时,处于哺乳期的她奶水浸透了手术衣,直到郑金变主任提醒,她才意识到要换手术衣。
外科郑秀木主任给病人做好胸腔手术后,不分昼夜守护病人,细心观察病情。
像这样的好医者不胜枚举,80年风雨路上,一代又一代一院人践行“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院训,用大爱守护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