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流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学校/幼托机构发生暴发流行。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易感人群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和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唾液而被传染。
目前厦门已逐渐进入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季节,气温已明显转凉,早晚温差较大,疾病监测数据也表明,近期厦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人数有所增加。>>>>
预防措施
-
学校、家庭应注意开窗通风;
-
适龄儿童应及时到辖区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
出现腮腺肿大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到正规机构就诊;
-
学校、幼托机构、青少年宫等高危人群聚集场所要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和晨午检,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通知家长带往附近医院就诊,确诊病人应隔离治疗直至传染性完全消失方可返校上课;
-
病人患病期间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公共场所,易感人群应尽量不去探视病人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2猩红热
猩红热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近年来,我市猩红热发病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猩红热发病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经过8、9月份的低发期后,10月份以来我市猩红热的发病数再度出现上升趋势。
>>>>
预防措施
-
发现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猩红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嘱规范处置病患;
-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
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着,应严密观察7~12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处理;.
-
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3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札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等引起的以腹泻和呕吐症状为主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
病毒性腹泻感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