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的配送员穿行在街头。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前日,本报关于“外卖和堂食不一样”的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惊讶之余,不少读者有了不少思考甚至质疑:外卖何以不同?价格何以虚高?这到底是商家必须为之的生存之道,还是“别有用心”的营销策略?
接下来,我们就透过商家的视角,走进这日渐壮大的“外卖江湖”,尝试解答读者们的疑惑。
文/本报记者 兰京
见习记者 薛尧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江湖起伏】
有人成了赢家
有人摔了跟头
有人说,小餐饮店要做得好,以前看进店率,现在看的则是外卖。随着外卖平台的日益壮大、用户的日益积累,稀松平常的外卖背后,俨然成了一个暗潮汹涌的“江湖”。
明发商业广场北区巷子里的一家港式烧腊店,40平方米的店面被打包好的外卖餐食占据——每天的外卖单量就有300多单,他们人手不够,放弃了堂食;禾祥西路一家烧腊店店长说,和外卖平台合作,一直在做满减活动,一个中午一般能接150多单,5名打包工人,平均一分钟就得打包一份。“多卖一份外卖,就多赚一份钱。”后江埭路一家小炒店老板说,堂食生意足以支付成本,外卖收入几乎就是纯利润。
但并不是每名业者都经营得如此乐观——小薛去年6月和朋友在观音山开了一家饮品店,本来想着观音山白领多、外卖量大,但开了4个月依旧在亏本,不得不把店面盘出去。
“我觉得,外卖并不是谁都能碰的。”小薛说,有了外卖平台后,在外卖这个江湖里,有人成为了赢家,有的人则摔了跟头,归根到底,“得跟着外卖平台玩。”
【江湖秘密】
高抽成或带来问题 平台需做好监管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曾提及,外卖平台需要抽取每份订单的16%到18%不等的金额。
这些金额的抽取,在一些店家看来是值得的——比如平台公开店家的数据中心,店家的营业额、订单数、排名流量,以及店家的菜品分析、顾客分析等都在其中呈现。店家可以知道不同时段什么菜式最受欢迎,及时调整。
店家陈先生还告诉记者,平台会做引流为商家寻找客户,还承包骑手提供外送,甚至提供外送的袋子和筷子,“这些对商家都是一种优惠。所以尽管平台抽成一再抬高,大家仍旧还在合作。”商家林先生也说,外送成本降低了,也规避了风险,“做外卖十年,如果送餐员出一次事故,十年赚的钱都不够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