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大部分救援经费 要靠“贴”靠“筹”
每年大概需要多少经费?从队伍成立至今花费了多少?当被问到这些问题,王刚想了半天,最终摇摇头:“没算过,没法算,我只能说今天经费还够,接下来够不够,真不好说。”
王刚简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水域任务为例,其中包括救生员10名、水域打捞人员8名,以及后勤保障组,此外还得出动车辆、冲锋舟等,一趟下来,一天要近2000元。
“我们队员都是义务的,如果算上交通等成本,根本无法计算。”王刚想了想说,这三年来,曙光救援队共实施社会各类求助600余起,尽管任务有大有小,但每次费用累计起来,相当惊人。
被问及救援经费哪里来,王刚随手拿起一个白色头盔告诉记者,刚成立时,连头盔都是队员一个个凑来的,一个队伍里,有三种样式的头盔。由于没固定资金来源,直到现在,队里都是缺什么补什么,大家有多少凑多少,用这种“缝缝补补”的方式,维持装备的更新。队伍刚成立时,为了购置救援装备,王刚卖了一套房,一两年前,为了改装指挥车,他一咬牙,又卖掉了自己的车。
“做公益的,不谈付出;做救援的,不谈英勇。”这是王刚划给自己的入行“门槛”——他不爱哭穷,也从未哭穷,虽从不对外人讲,但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靠自己“贴”、靠大家“筹”,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据了解,由于民间救援队完全属于公益性质,不仅提供的救援保障等服务全部免费,队员也无薪水可拿,甚至在救援过程中的油费、饮食、住宿,队员都自掏腰包,自行解决。
北极星救援队队员小伟告诉记者,目前,由于救援队甚至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专业救援车,参与救援时,队员们都是开着私家车赶往现场,“所有队员都是既出钱又出力,我们主要从事山地救援,队员几乎都是户外运动资深爱好者,救援使用的部分装备,队员基本都‘自给自足’。”
跟曙光、北极星救援队一样,另一支成立于2008年的蓝天救援队,同样也面临经费问题。
对于民间救援队的生存现状,蓝天救援队队长水草更倾向于自己“造血”,“费用一直很紧张,我们也在想办法,目前做得比较多的是跟企业合作。”水草告诉记者,去企业开展讲座,普及安全、自救等知识,跟企业建立起互动合作关系,从而得到赞助,是一条“双赢”的路。
其实,队员都知道,在2008年建队初期,水草放弃事业,自己垫钱,硬是将救援队撑了起来。水草不喜欢跟外人说起这件事:“我们做公益的,踏实低头做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