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救援队越来越专业 所需经费也越来越高
上周五上午,记者走进湖里的海天路8号,这是曙光救援队的队部,在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受助人送来的锦旗,还有许多部门颁发给他们的奖项。
王刚,蓝天救援队的队长,正在整理队部的各种救援装备。他外表看起来挺精神,两眼却流露出疲惫——在前一天晚上,还去寻找一名迷路的人员。
他一直忙碌在救援的路上,8月上旬,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他和队员们驱车直奔灾区开展救援,在下旬返回途中,车辆发生重大故障,刹车失灵险些坠下悬崖,更新救援车辆迫在眉睫,于是才有了这一次众筹。消息发布三天,就有近6000人捐款,筹集资金达43万余元。目前,众筹已完成,共收到7778次筹款,金额达540607元。
“真的很感谢!”首次众筹成功后,王刚感动的同时,也陷入沉思:众筹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随着救援队不断发展、更加专业化,背后所需要的经费也会“水涨船高”,加上越往后,现有设备的老化、磨损问题越严重。
此外在本月上旬,厦门另一支民间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也借助“腾讯99公益日”活动在网上发起众筹。
“我们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有8年,真的越做越难,举步维艰。”北极星救援队理事长林得华说,本来计划添置一些专业救援装备,但据目前的资金状况来看,这笔筹款勉强只能维持队员一年的培训费用。
林得华告诉记者,这是北极星救援队成立以来的第二次筹款,虽然一些部门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总体看来,筹款仍是目前唯一的主要资金来源。“第一次众筹是2015年,筹得了22万多元,现在我们的坍塌救援器械就是那次筹款后采购的。”
说到这,林得华叹了口气,“没办法,只能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了,救援需要专业的技术,也需要专业的器械。”
众筹之后,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救援队怎么才能走得更远,成为所有民间救援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