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健谈,亲近感满满,就是这样一位78岁高龄的厦门阿伯,却身怀绝技——他便是蔡水况,“蔡氏漆线雕”的第十二代传人、厦门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台海网8月23日讯 (台海网记者 刘彦玫 李立宇/文 )细长而坚韧的漆线,化做腾跃飞舞的龙形,舒展飘逸的凤纹……三百多年的传承,精巧地盘踞于造型多变的瓷器之上,缠绕出厦门民间工艺的荣耀和艰辛……
在蔡水况看来,“年富力强时的创作岁月,可谓是苦不堪言,却乐在其中。如今看到漆线雕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工艺品,我传承的使命算是完成了!”
人物名片
蔡水况
厦门“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2014年度“典型人物”;
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所长、蔡氏漆线雕艺术馆馆长、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激动人心 南普陀四大金刚“复活”
金甲,漆线盘缠、垒叠,绕出人字甲、六角甲等样式;纹饰,漆线交叉、环绕,或粗狂豪放,或圆润华美;虽繁复细密,但远看恢弘大气,近看精致华美……凡到过厦门南普陀寺的人,定对这寺院中轴线上、天王殿里供奉的“四大金刚”,记忆犹新。
但大多数人不曾想到,这“四大金刚”曾被毁坏殆尽。而让这四尊佛像再现当年凛凛威风的,正是蔡水况。“南普陀寺原先的四大金刚,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保存下来,所有工作都得从零开始。”1981年,40岁出头的蔡水况,开始了历时两年的艰辛创作。领着漆线雕创作团队,蔡水况马不停蹄地考察各地幸存的四大金刚,尤其是到北京雍和宫参观。
为再造南普陀这四尊“身高”4.5米、独具特色的“新时代”金刚,蔡水况综合各家特色,但在工艺上延用厦门漆线雕的风格,这既是全国首创,同时还是漆线雕史上体量最大的作品。
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蔡水况已两鬓斑白,但雄踞南普陀寺天王殿的四大金刚,依旧金碧辉煌、气势威武……
薪火相传 共铸漆线雕今日繁荣
走入禾祥西路的“蔡氏漆线雕”艺术馆,金碧辉煌的漆线雕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线条盘绕宛如绣花,全靠敏锐的手眼心法,轻挑慢捻中,柔韧细腻的漆线在器皿上幻化成龙凤、祥云、团花和锦绣等纹饰……
作为“蔡氏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赋予了漆线雕两次新生。不仅在1973年首创了“瓶、盘上的漆线艺术”,并命名“漆线雕”,使之成为漆线雕的“产品模式”,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效益;还在1985年至1996年间,呕心沥血创作了十几件以历史、神话人物为主题的“脱胎彩绘贴金漆线雕”精品。连只见过作品照片的95岁中国博物大家——王世襄老人都不禁感叹,恨自己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不能亲眼目睹!
作为当今唯一掌握全套漆线雕传统技艺的蔡水况,他对漆线雕有独到的理解。“‘文学性’很重要,项羽的粗犷、岳飞的伤感、郑成功的威武,都可以用‘线条语言’表达出来。”十年艰辛创作的过程中,蔡水况想的不是所谓理想抱负,而是传承的使命!他希望把毕生所学做一次完整的总结。
作为厦门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蔡氏漆线雕工艺品无数次作为礼品,被政府赠送给世界友人。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蔡水况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漆线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时至今日,成为厦门市“文化艺术符号”的蔡氏漆线雕,在厦门众多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中继续创新,率先撞开现代化的大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福建工艺美术大师、“蔡氏漆线雕”艺术总监庄南燕设计,“蔡氏漆线雕第十三代传人”蔡彩 石羡创作的《英雄》,打破常规、构思奇特,以古代将军铠甲为背景,加上贴金彩绘的京剧大花脸谱,进一步凸显了漆线雕的艺术表现力。现被悬挂于厦门市政府会客厅,向远道而来的贵宾诉说着漆线雕艺术之美。“我不过是走在前头,靠的是大家。”蔡水况认为,若不是全体员工的努力、政府的推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以他一人之力,难见漆线雕今日之繁荣!
推陈出新 年轻人喜欢才不怕失传
“我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首先要感谢父亲的影响,感谢他的大胆创新,他是我的偶像!”蔡水况的父亲蔡文沛曾将“漆线妆佛”的技艺巧妙运用到英雄人物上,创新了一系列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代表的漆线雕珍品。“但漆线雕要发展,光靠蔡氏子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整个社会的重视。”
“单纯的传统内容很难被年轻人接受,传统工艺要创新,才能让年轻人喜欢。”在蔡水况带领下,创作团队不断打破传统观念与工艺技巧的束缚,拓宽思路。创作了《白鹭女神》、《远古的呼唤》、《京剧脸谱瓶》、《霓裳》等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2008年,在厦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蔡氏漆线雕艺术馆”和传习所开馆,广收学徒。学习漆线雕的年轻学徒越来越多,蔡水况十分欣慰:“现在,漆线雕慢慢‘走进’院校,老师和同学们用新的元素和题材展开创新,为漆线雕注入更多新时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