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刘承烺 通讯员 蔡江沈/文 蔡建东/图)昨天上午,在翔安大嶝中学,几名来自台湾的教师和大嶝中学的初中老师来了一回“同题异构”的教学切磋。两岸各派一个老师,就同一个课题,面向程度相同的班级,各自教学。在同期举办的海峡两岸(翔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论坛中,两岸教师各抒己见,现场讨论热烈。
台湾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个体思考
昨天切磋的是语文课、数学课和英语课,为初二学生开课。
先开讲的是来自金门金沙中学的蔡美意老师,她讲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
她没有先讲课,而是发了便利贴和一张绿色对开底版纸,“今天我们上课需要4人小组紧密合作,到时候把各自的回答都写在便利贴上,然后拼在一起”。
课堂按照计划有序进行。“请问行路难,难在哪里?”课堂一片沉寂。蔡老师也不急,“给你们1分钟,把想说的写在便利贴上吧”。
一遍遍的引导,蔡美意无非就想让同学们明白,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些生活的道理也能体会到。
蔡美意说,台湾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个体思考,让弱势学生也有发声机会。
翔安区大嶝中学校长宋火金也默默听完了两岸教师所上的两堂数学课,他对大陆老师的评价是,“心中有教学”,而对台湾老师的评价是,“心中有学生”。
在他看来,心中有教学,所以课程设计严格围绕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演绎”,每一步都很精准;而心中有学生,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布局,重在“玩”,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第二位的。
大陆学生 课前预习做得很到位
在随后举行的海峡两岸(翔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论坛中,两岸教师各抒己见。台湾金沙中学校长宋文章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对当天老师上课的表现给予肯定。“我们在论坛中,讨论了早上上课的模式,有哪些优点可以学习,有哪些缺点可以纠正。因为实际上老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生怎么去学习,所以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可能让学生比较有意愿来主动学习。”
宋文章说,大嶝中学和金沙中学互动已超过八年,这次启动教师教学交流,在教师的互动上,对教师的成长可能会比较有效果。将来大嶝中学也将有教师到台湾上课。宋文章表示,这样的教学交流模式,对两岸教师对教学教材的熟悉度,应该会有帮助。
蔡美意老师说,这一次通过同课异教的方式,自己上了一次,然后也看了其他老师演示一次,在互相的教学风格,或者在重点的提示,还有对孩子不同的启发上,她也学到了很多。“刚才那堂课,我参与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发现老师在对于课程深度的剖析、引经据典,还有触类旁通上,孩子们真的能够举一反三的。另外很棒的是,孩子们在课前预习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到位。大陆教师在这一块,做了非常多课前的备课,让孩子们有迹可循,可以大概知道回去要先朝哪个方向做,为课程做准备。在孩子们回来课堂时,老师直接给孩子引导和教学。这一方面可能我回去之后可以再多加实施,加入在我的课程里面,让它可以更完整、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