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空管站气象台新的气象观测场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楼旁边有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包括高耸的风向风速仪等设备。
台海网3月2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古诗说“春云与地平”,随着春雨季到来,厦门上空的阴云更多了,而且很多就飘在低空。“云中漫步”的感觉似乎很浪漫美好,但是对于专门负责监测机场上空气象情况的人来说,这种浪漫却隐藏着“杀气”,因为多云、低云季节对飞行安全是一大威胁。
好在现在科技进步,空管站气象台也更加现代化。20日,厦门空管站新的观测场正式“亮相”,新场地视野更好,机场整个跑道一览无余。这个新的观测场就像一只“千里眼”,时刻关注着老天的喜怒哀乐,保护着高崎机场航班起起落落的安全。而在“千里眼”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背景数据】
降雨除尘,去年能见度为近十年最高
对于气象人来说,知道云的“数量”和“高度”很重要,是摸清老天爷脾气的依据。
在气象学中,“云量”是指云块占据天空的面积。要算云量多少,通常是将整个天空划分为8个均等的区域,碧空无云或天空很少有云遮蔽的时候,云量记录为“0”,而当云层遮盖了一半天空时,云量则记录为“4”。据空管站气象台数据,去年我市年平均总云量为5.5,与2012年同为近十年来最多,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间厦门的天空都是浓云密布。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也监测着云高的情况。近十年的数据显示,3月份云高低于150米的次数最多,总共记录到64天有出现云高低于150米的情况。
能见度影响着交通出行。根据高崎机场区域的气象统计数据,2006年至2015年间,能见度的历史平均值为9358米,去年平均能见度为10023米。据分析,这或许和去年降雨多有关系,降雨对空气有“除尘”作用,使得能见度转好。
厦门空管站气象台新的气象观测场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楼旁边有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包括高耸的风向风速仪等设备。
在大楼中控室内,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包括风速、风向和15秒的云高数据更新。这些枯燥的数字,进入气象人的大脑,就变成了各区域的天气实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