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昨天,厦门人的朋友圈,几乎都被一条悲伤的消息刷了屏:短短24小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名医生猝死。
12月7日,中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助理教授王昭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仅仅相隔一天,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博士因心脏骤停,在9日凌晨抢救无效去世。两位医生离世的消息,让熟识的、不熟识的人们听闻此讯,都无限惋惜。
早年,当提起猝死,大家都认为这应当是一种老年病,数量也不多。曾几何时,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年轻人发生猝死的比例近年来越来越高。
回放:两医生接连猝死
5日早上,中山医院血液科王昭医生因“心慌、胸闷、胸痛”入院。7日,王昭突发心脏骤停,医生为他做心脏按压无效后开胸,发现出现了主动脉夹层破裂,经紧急手术抢救,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知情人说,王昭今年43岁,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刚满4个月。
祸不单行。9日凌晨,一辆120急救车疾驰到中山医院,医生们惊讶地发现,躺在担架上的,竟是他们的同事——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
尹小文也才40多岁,这是他从医的第26个年头。8日深夜,他一人在家时感到心脏难受,立即向同事打了求救电话。可是当同事们赶到他家敲门时,却已无回应。在110的帮助下,急救人员开门而入。
然而,尹小文的心跳已经停止,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后,仍无力回天,他甚至来不及和分居两地的妻子告别。
趋势:猝死走向低龄化
这几年,因为过度劳累而发生猝死的悲剧一再发生,也越来越走向低龄化甚至年轻化。
虽说猝死来得突然,猝不及防,但事实上引起猝死的绝大多数急症都有比较典型的表现,或是明显的警示信号,而有一些信号则容易被大家忽略。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患者身边的人应该在对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抢救的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胸痛:最多见的情况为急性心肌梗死;呼吸困难: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往往也是很危险的;心慌:患者突然出现的心率加快,尤其超过140次/分钟,可导致头晕、晕厥、胸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剧烈头痛:平日有高血压的患者突然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肢体瘫痪:也是猝死的危险信号;昏迷:患者突然发生昏迷,也就是“怎么叫也叫不醒了”;抽搐:很多有心脏病的老年人长时间做一件事,很容易出现抽搐,也有年轻人突然的剧烈运动导致抽搐,继而出现猝死;急性腹痛:可见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和严重的肺梗死等,这类腹痛的患者可发生心跳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