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江西赣州的汪煌圣成功捐献肝、肾和眼角膜,成为厦门去年首位器官捐献者。同年7月,四川的廖六军捐献肝、肾、眼角膜和遗体。
2015年6月,四川的李先生因突发脑溢血经多方抢救无效去世,捐献了心脏、肝、肾,成为今年厦门首位器官捐献者。8月17日,今年第二例器官捐献者、四川的郭益双捐献了肝、肾和眼角膜。10月17日,今年第三例器官捐献者穆玉强,来自贵州。
这一现象,也得到厦门市红十字会和医院方面的证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贫穷富有是没有关系的。往往完成这种高尚奉献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高知人士,大多数是这种贫苦、平凡的人。”其中种种,不得不引人深思。
对话
公众对器官捐献有哪些误解偏见
在面对看似神秘的器官捐献时,公众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与偏见。为此,导报记者也采访了厦门市红十字会进行相关解析。
导报记者:有人担心在签同意捐赠书后,医院会不会就停止治疗?
红十字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捐献者脑死亡、心死亡,进入一种不可逆的死亡过程时,人体器官捐献程序才会正式启动。而且这个临床判定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是一组人来共同判断后,还有相关人签字同意,才可摘取器官。
导报记者:为什么有些人自愿捐献,最后却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