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厦门30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仅1人能如愿得到移植。每天,他们忍受着病痛折磨,也焦急地等待着匹配的器官。“每天,都觉得像有把刀在割我的肝一样,痛得想死。”潘福躺在病床上,用手按着自己的肋部,肝硬化已经折磨了他两年。“我都不知道我弟媳是怎么扛过来的。她和我说,给老潘治病多少钱都舍得花,就是每天等着有没有合适肝源,这精神折磨她受不了。我眼看她的头发都白了。”潘福的表姐说,在厦门,能做肝移植的医院有两家,他们都排了队;但医生也说,如果能在一年内找到匹配的肝源,那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调查1
生命接力“掉棒” 闽南10人中可能9个拒捐
就在潘福苦等肝源的这段时间里,中山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岗山,也在为器官的事犯愁、奔波。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潜在捐献者多来自急诊、ICU。但对这些突发事件的潜在捐献者,家属常因变故承受不小打击,加上闽南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影响,根本无心了解器官捐献。”李岗山坦言,10个潜在捐赠者中,有9个都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捐赠,“特别是50岁以上的老人家,工作很难做通”。
但几年前,李岗山遇到的一个患者却让他至今记得。那是兄弟俩,两人都是水手,身体看上去挺壮实,却双双患上肝癌。哥哥在治疗8个月后先离世了,弟弟的病情也进一步恶化。“当时,这个患者联系我说等他去世后,打算把身体、器官都捐了。他说,病了这么久,生死都看淡了,能帮到别人,就当是自己还活着。”患者的妻子和姐姐开始难以接受,但在患者的一再坚持下,最后流着泪同意了。
李岗山说,其实这个患者是想将身体和器官全部捐出,但因癌症患者的大器官已受到损伤无法使用,最后按照他的遗愿,将角膜和身体分别捐出。
调查2
引人深思的现象 捐赠者多为外来务工者
导报记者翻阅近年来在厦捐献成功的案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捐赠器官的,许多是在厦的外来务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