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社会民生  >> 正文

缅怀革命先烈 追忆峥嵘岁月(5)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叶鹏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阿婆带着全家人为丈夫扫墓

  时间:9时08分  地点:后山顶烈士陵园

阿婆整理花圈。(本报记者 黄晓波 摄)

  昨日上午刚过9点,一位满头白发的阿婆,带着一家二十多人踏入后山顶烈士陵园。

  阿婆径直上前,跪在墓碑前,专注地摆好花束、点蜡烛上香,随即双手合十,口中喃喃自语。然后,家族成员逐一上前祭扫。

  阿婆的丈夫当年曾是驻扎大嶝岛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来因公殉职,以烈士身份安葬在这里。从此以往,每年清明,阿婆都会带着孩子来扫墓,一次也没有中断过。渐渐地,几个孩子都长大、结婚、生子,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小家庭也发展到如今二十来人的大家族。

  半小时后,祭扫完毕,一家人离开陵园。来时“领头”的阿婆,此刻却默默跟在了最后。踏出陵园大门那一刻,阿婆蓦地转身走回陵园,再一次对着墓碑双手合十,表情凝重,喃喃自语。

  那喃喃隐约,是阿婆用闽南话在轻声嘱咐丈夫:“要在那边,好好的”。

  小伙子连续十年为烈士献花

  时间:11时02分 地点:兑山烈士陵园

  市民陈强园把自己当作烈士的“老朋友”。昨日,他手捧鲜花,轻轻放在纪念碑下。时钟的指针已经划过11点,阳光将阴影驱赶到山坡的深处,高大的松柏和凤凰树随风轻摆,温柔地迎接这个“老朋友”的到来。

  他沉默、凝视,低下头,鞠了三个躬。

  十年前,当陈强园第一次踏足兑山烈士陵园,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在这附近工作。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每一年的清明都会过来,送上一束花,和烈士说上几句话。十年光阴流转,换了工作,住进岛内,他一直没忘了这里。

  这一次来,陈强园不光是要为烈士送上鲜花,他还想告诉他们一个喜讯,“我望着前面的纪念碑,在心里和他们说,‘我要结婚了,谢谢你们’。”

  “这次来得有点晚,希望烈士们不会介意。”陈强园擦着汗,脸上现出了歉意。嗯,“老朋友们”应该不会介意。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马英九缅怀余光中感谢其捍卫文言文

台海网12月31日讯 据东森新闻云报道,诗人余光中告别式29日在高雄市立殡仪馆景行厅举行,包括台当局前领导人马英九、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皆到场悼念。马英九昨晚则透过脸书发文,以“永怀余光中老师”为题,缅怀这位文坛巨擘。马英九回忆,他高中开始就读余老师的散文,更感谢余光中捍卫文言文,给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贡献。

“乡愁诗人”飘然远行——缅怀余光中先生

2017年12月14日,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享年90岁。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那首催人泪下的《乡愁》曾让无数中国人落泪,被冠以“乡愁诗人”的称号。   余光中先生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族人命名“光中”,为光耀中华之意。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1950年随家人迁居台湾。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病逝 两岸民众缅怀

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系荣誉退休教授、诗人余光中(图)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着有新诗、散文、评论、翻译、编辑等,多篇作品选入两岸三地大学、中学教科书,定居高雄。图片来源:台湾“中央社”档案照片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厦门昨日举行烈士公祭活动 深切缅怀烈士的不朽功绩

台海网10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松柏苍翠,厦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昨日是烈士纪念日,厦门举行烈士公祭活动,深切缅怀烈士的不朽功绩,表达继往开来、继续奋斗的坚定信心。   市各套班子领导,驻厦部队领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代表,烈士家属、老战士、参战退役人员、驻厦部队官兵代表,市直机关及思明区、湖里区干部职工、少先队员...

86岁老人讲述卢沟桥事变:炮弹在我家边上爆炸

郑福来老人在卢沟桥上讲述当年的故事。 史春波/摄   “爸爸,日本人是从哪里打过来的?”,站在桥上,吴雨桐仰着头问她爸爸。   “从那边”,爸爸手指着东北方向这样回答。   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7月5日下午,这对父女踏上了卢沟桥。   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