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工铲盐。
台海网(微博)11月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记者 王元晖 朱毅力)昨天上午八点半,不少市民还在上班的途中,可老蔡和他妻子,已经在大嶝大桥下的这片盐田,辛勤劳作了两个多小时。随后,夫妻俩扛着铲子,走上了回家的路,但路上,他们却不停地回头张望。因为,两人的内心很清楚——今后,他们将不再有机会在这里挥铲工作了。
大约十分钟后,随着最后一批盐工的离开,盐田出入口的大门上了锁。这一刻,大嶝盐场宣告关闭——厦门最后一个盐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盐来已久
一度年产海盐上万吨
大嶝盐场规划于1966年,1968年投入使用,1970年已初具规模。此后,它成为厦门唯一定点食盐盐场,并成为省盐务局的定点食盐生产点,每年生产出上万吨盐。
往日人们前往大嶝,在刚下大嶝大桥的不远处,就能看到向大海深处延伸的道道田埂,而成堆白皑皑的海盐则垒在一起,酷似一个个白色的小山丘。据介绍,大嶝盐场原有盐田30000多公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盐田开始转型,成了蟹、鱼、虾等海产养殖区。近几年,由于大嶝海域功能的转换,盐田面积已经锐减至14000公亩。据透露,大嶝盐场关闭后,这些盐田也将随之转化为相关部门的收储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