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蔡厝尊金门蔡景仁为始祖
台海网(微博)6月1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历史上,金门为同安辖地850余年,金门人迁居厦门,从未间断。厦门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金门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
金门县金沙镇蔡厝村
金门北太武山下的一个小村落,全村39户,150多人,其中蔡姓人家13户,六七十人。传统农作物以高粱、花生、小麦、芋头、番薯为主。现今,村人多从事商务。图为金门蔡厝重修的闽南古厝。(蓝碧霞 摄)
常听老一辈说,金门168村,村村都有厦门的亲戚朋友。喜庆或传统节日,亲朋间常有走动。6月8日,临近端午节的周末,记者到金门,寻访即将在第五届海峡论坛与厦门蔡厝结对认亲的金门蔡厝。
处处粽箬飘香。蔡厝村里平常只有老人走动的宗祠庙口,集结了全村的妇孺老幼,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很多出外的人特地赶回来赴端午之约,让位于金门北太武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热闹许多。
蔡氏家庙 已历数百年风雨
“年轻人都搬去台湾了,就像以前老祖宗迁到同安一样。”蔡厝人蔡春生说。他是蔡厝蔡氏宗亲会的理事长,也是金门县议员。
金门蔡厝村很小,但这不是金门最小的乡村,有的村落,只有十几户人家。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每户人家都有私家车。金门是全台湾福利最好的一个县,每一个学生,一年可以领到4000元新台币往返金门与台湾的交通补助。“因为我们是小岛,太闭塞,政府鼓励年轻人走出家门见世面。”蔡春生有三个子女,儿子去了美国,两个女儿去了台湾,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守着老房子,等着儿女们偶尔回归。
位于蔡厝村口的蔡氏家庙,是村里历史最“年长”的建筑,已经历经风雨数百年。这座单落厝,并没有特别精细的雕琢,不是特别的日子,大门都关着。像这样的古厝,在蔡厝已经不多了。一些古厝,随着村人外迁,坍塌颓弃。就连明代官宦蔡复一的故居,也只剩几堵土墙。金门县政府为了保护闽南式建筑,对每座重修的古厝给予160万新台币的补助。不过,响应者并不多。蔡厝新建的房子以楼房为主,大家更习惯于新的生活形态,喜欢生活的便利性。
金厦包粽子 包法都一样
虽然如此,根骨里的传统,依然世代相袭。就说包粽子,金门和厦门的包法一样,四角、菱形,甚至用的馅料也没有多大差别,糯米、虾仁、大肉、花生,是传统的“古早味”。经常往来金厦的蔡厝宗亲说,“习惯都一样,就连说话都是同安腔”。
蔡春生的儿子农历年底,从美国回乡结婚。半年过去了,蔡家仍然处处可以从风俗里看出新婚的迹象。大厅里挂着天公灯、天公炉,两旁各一盏“夫婿灯”,堂号“青阳”;梁角挂两盏“新娘灯”;厅堂挂母舅联、财子寿、祖先龛。金门蔡厝人根子里的传统,可见一斑。蔡春生说,年轻人不管喝再多“洋墨水”,回到家乡还是接受最传统的祖根文化。
蔡厝上头宫 已有660年历史
蔡厝人对传统的坚持,在一水之隔的厦门蔡厝,同样如此。在厦门翔安新店的蔡厝村,古楼、古塔、古庙、古树,是它给外来人最深刻的印象。村里的石笔古塔,被古榕的根须揽抱在怀,已经历经四五百年风雨。
厦门蔡厝面积不大,有祖厝1座、家庙1座、祠堂1座、庙宇3处,它们大部分已建成100-600多年。其中,蔡厝上头宫已有660年历史,100多个分炉遍布在台湾等地,每年“上头宫”庙会,前来上香祈福的民众达到数万之多。同金门蔡厝一样,厦门蔡厝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是,每年这个传统节日,他们会像候鸟一样,从世界各地飞回来参加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