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1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樊文岑 通讯员 石青青 高树灼 张灿旭) 美国媒体曾报道,一名年轻乳腺癌患者,在乳房切除后,勇敢地在伤口附近文身。那么,此种行为是否能够帮助爱美的癌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是否会有副作用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素梅指出,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后,不提倡患者去文身。
杨素梅主任说,手术的疤痕部位最好不要接触化学物质。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内没有复发,即认为已经康复。但即便是治愈了,也要定期监测。文身使用的颜料颜色较深覆盖住了人体表皮的颜色,不利于医生检查。
医生建议,切除乳房的乳腺癌患者最好选择再造乳房,再造乳房术和切除乳房术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等术后3年完全康复再造乳房。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康复后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和常人一样,可以割双眼皮、做面部拉皮、化妆等等。但患者要避免使用劣质化妆品,不提倡患者去染发。因为染发剂和劣质化妆品中的成分能够诱使机体产生其它病变。
据了解,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得乳腺癌,乳腺癌患者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笑对人生。
3月4日 星期一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得了鼻窦炎 误当感冒治
近段时间,天气日渐转暖,可潘女士觉得“感冒”一直不见好,整天鼻塞、头痛。等到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才知道自己得的是鼻窦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杨海斌副主任医师说:“季节变化与鼻科疾病关系密切。在厦门,冬春季鼻窦炎发病率增高,过敏性鼻炎减少;夏秋季过敏性鼻炎增加,鼻窦炎减少。而近段时间,由于天气忽冷忽热,仍处于冬春交替时节,就诊的鼻窦炎患者较多。”
医生指出,在门诊中,经常有一些患者明知自己有鼻窦炎,但却忽略了治疗。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症状有很多,表现复杂。大多数患者都是因感冒而引发的,由于对感冒不加以重视,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结果转变为鼻窦炎。像潘女士就是,一直以为自己是感冒了,自行到药店买些感冒药服用,以至于延误了病情。
3月5日 星期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新生小男孩 下体长肉团
眼看儿子出生了,可是小王却很郁闷,因为儿子的阴囊旁居然长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肉团。他赶紧带儿子去第一医院儿外科就医,而科室主任连晃告诉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病例。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这个肉团并不是恶性肿瘤。就在近日,连晃对孩子阴囊附近的肉团进行了切除手术。切除的肉团里有毛发、皮下脂肪等,病理显示肉团是良性畸胎瘤,对身体没有其他影响。
连晃指出,畸胎瘤随母体而来,多是在体内发现,女性卵巢畸胎瘤最常见,长在阴囊位置的外生型畸胎瘤,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医生提醒,小儿睾丸肿瘤,由于位置明显,家长检查非常方便。所以,睾丸肿瘤是能够早期发现的。不论肿瘤良性恶性,早期发现和手术治疗都很重要。否则,畸胎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长,且其恶性倾向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3月6日 星期三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同服一种药 母女均失聪
陈奶奶今年80岁,去年有一次得了感冒后,就去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医生给她开了点链霉素。没想到,几天后,她就听不清别人说话了。又过一段时间,连电视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家人赶紧带陈奶奶去中山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她得了中度神经性耳聋,是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
陈奶奶哭着告诉医生,1960年,她的女儿患上肺结核,她找人弄到了治疗肺结核的链霉素,谁知道,打完链霉素,女儿就聋了,没想到时隔50多年,自己也这样聋了。
中山医院临检中心主任技师张忠英说,链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常用药具有严重的耳毒性副作用,且纳入医保,容易被忽视。通过基因检测看是否携带了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能有效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3万新生儿患重度或极重度耳聋,新发耳聋患儿6万—8万名,其中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聋哑症占60%以上。
3月7日 星期四174医院
弯腰系鞋带 胎位不正了
小李今年30岁,已怀孕9个多月,前些天产检时,医生告诉她胎儿的头部已经入盆了,要做好分娩准备。可没想到,近日再一次产检时,医生发现胎儿头部转到了上方,胎位不正了。
通过询问,医生了解到,小李经常弯腰系鞋带,而且弯腰时膝盖也没弯,这就导致压迫腹部,极有可能是引起胎位变化的原因。随即医生让小李去做B超检查,看胎位能否回正,以待确定是否选择剖腹产。
医生指出,因为羊水的保护,弯腰时虽不至于伤及胎儿,但还是建议孕妇在怀孕后期不要穿系带的鞋子,因为孕妇不易弯腰系鞋带,鞋带松开也容易摔倒。
如果孕妇要捡东西,不要直接弯腰,一定记得先慢慢蹲下来,最好手扶着椅背或桌子,腿根部分开,双膝弯曲,保持腰部挺直,然后再捡。
3月8日 星期五
中医院
顺手拉孩子 孩子脱臼了
前段时间,小张带着3岁的女儿下楼梯时,看见女儿蹦蹦跳跳的,她怕女儿摔跤,就顺手拉了一下女儿的右臂。结果,接下来的几天,女儿就不怎么爱使用右手了,接东西都是用左手,她碰女儿的右臂时,女儿直喊痛。
张女士赶紧带女儿到厦门中医院骨科就诊,骨科副主任医师熊慧夷诊断是桡骨小头半脱位,随后就给她女儿做了复位治疗。
熊慧夷表示,给小宝宝穿衣服、拉着手散步或上下楼梯时,如果猛然牵拉孩子的胳膊,都可能发生牵拉肘。一般来说,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于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1岁半到3岁的孩子是高发期。
据了解,患有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孩子,手无法举高,也不能做其他活动,只能动动手指头。因为孩子的手肘不会肿大,只有一点点痛,有时候会被家长忽略。
熊慧夷提醒,家长在带孩子时,要尽量小心,不要用力牵拉孩子的肘关节,尤其不要单臂用力拉扯,否则因为外旋后力,更容易造成脱臼,可以用双手轻抓儿童上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