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很重要,其他感觉能力也不例外。眼、耳、鼻、舌,乃至每一寸皮肤,都是孩子用来观察世界的感觉器官。家长们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所有感官,培养他们全方位的观察能力。
毅力:
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毅力。有太多的人一生碌碌无为,不是因为没有机遇、没有智商,而是因为没有毅力,做事情虎头蛇尾,到头来一事无成。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这看起来工作量很小,可是6年下来,就是唐诗三百首了。
以上这些都与知识无关,但却是学好知识必备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根本用不着花钱,也不用找什么机构。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与孩子共同阅读,再让孩子复述出来,坚持的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听力、记忆力、毅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还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习惯是我们肢体的延伸,教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一项花费最少、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得出这样一个实验结论:21天基本养成一种习惯,三个月能完全养成一种习惯。日本人也有“守住孩子三个月”的说法,三个月后,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家长就不必再多操心了。但是,我们的家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放心,想要守住孩子一辈子,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还会反过来害了孩子。
曾经见过这样一位家长,先是让孩子在老师面前展示才艺,“老师啊,我们学了很多东西,”转而就说,“等一下,我帮他擦一下屁股。”
还有一位妈妈,不慎在开车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遇到了车祸,正要上医院,却发现孩子忘了拿书包,她立刻赶回家送来了书包,还连声说“不好意思”。这位妈妈应该对忘拿书包一事负责吗?很多家长就是这样替孩子包办一切,没有注意让孩子养成自觉自理的好习惯,导致孩子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可能在学习上出好成绩的,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天天跟在后面盯着,成绩还是一塌糊涂。
家长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饭前洗手,睡前刷牙,自己整理物品,出门前自己带好东西……这些好习惯养成之后,家长要慢慢地把孩子从包围中解放出来,把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孩子如果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历,就不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像美容一样,内在身体机能的调理是本,外在的护肤品是末。改变孩子的习惯,就是改变他们的内在气质,若在这方面下了力气,那么孩子一生的奋斗过程都会比较轻松,家长也不必总是紧张不安地跟在后面监督。

台海网(微博)8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梁张磊/图)昨天、前天,是小学报名时间。宝贝就要上一年级了,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们,是不知所措还是胸有成竹?如何才能让孩子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顺利转变? 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助理洪盈老师提醒说,在剩下的假期里,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