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成于世纪交替之际的彭德清纪念馆,里面的每个字、每幅照片、每件陈列物品,彭炳华都那么熟悉。当年,他曾参与策划筹备这个纪念馆,主要负责文字介绍部分,这对他来说,可谓信手拈来。因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乡的革命生涯史他早已了然于心,并且他俩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1980年,正值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筹备60周年校庆,当时彭炳华作为校党委秘书,赴京向交通部汇报筹备情况。他很快见到了交通部长彭德清及其夫人吴璇。“他看了我的介绍信,见到那个‘炳’字,知道这是同安彭氏的字辈,就亲切地问我是哪个村的,我说是沙美村,他高兴地跟我聊起了家常,并风趣地问我要称呼他什么,我根据他的原名楷珍,就回答按他这个‘楷’字辈算起来还是我的伯伯辈呢!”在彭德清的热情帮助下,彭炳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后不久,航校再次派彭炳华去交通部汇报校党委改组名单,这次相见,彭德清对这位小老乡更关照有加。
1981年,彭炳华请调到同安县委办工作,后来任党史办主任,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写信向他了解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因为这两个阶段,他主要是在现在的同安、翔安一带活动。他都一一认真地回复”。这些珍贵的信件,彭炳华一直保存着,后来彭炳华被聘任为《彭德清纪念文集》副主编,这些信件也编入文集里。1987年,彭炳华任马巷镇长,老部长题词“百骥腾飞,振兴古镇”给予勉励。
翔安新区成立后,进一步修缮彭德清纪念馆,美化庭院,制作蜡像,完善相关资料,丰富馆藏,特别是委托专人赴京,向彭德清遗孀吴璇女士收集彭德清的资料,重新制作介绍彭德清生平的光盘。彭炳华说,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与革命前辈彭德清有缘分,更因为彭德清是翔安的骄傲,也是想借这位开国将军的革命史告诉人们:过去,共产党依靠群众才得天下;现在,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实现中国梦。
导报记者 李学清 通讯员 许燕妮 蔡建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