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1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陈赟)昨日,厦门市疾控中心提醒,土拨鼠(学名旱獭)表面呆萌,其实是个狠角色,它们身上潜伏的鼠疫杆菌堪称传染病界“灭霸”,如被携带病菌的土拨鼠咬伤或抓伤,可能感染鼠疫。
因此,市民外出旅行或徒步时,不建议与土拨鼠等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随意触摸或投喂,以免感染人兽共患病。接触鼠疫病人或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后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专家介绍,按照啮齿动物和蚤类的分布特点,我国有十二块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市),大都在边远山区或草原。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主要为:
1. 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
2. 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
3. 鼠疫病人。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有:
1. 蚤叮咬: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
2. 人-人传播: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3. 通过剥食染疫动物,引起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