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昌利君)近期,健身房“爆雷”事件时有发生,不少消费者遭遇“办卡容易退费难”的尴尬局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平替”健身方式悄然兴起,迅速赢得大众青睐。
传统健身房遭遇危机“平替版”健身崛起
昨日,市民黄先生向本报反映,位于思明新景的博肯迈阿密健身会所突然宣布关店,会员们被迫转到迈菲健身各个门店。但新门店不仅离家远,还不接收65岁以上会员,这让家中老人的健身计划泡汤。更让黄先生无奈的是,他健身卡里还剩1万多元,却无法退还。据了解,该健身房采用预付费模式,许多会员一次性缴纳了一年甚至多年的费用。
受市场竞争、经营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对冲动办卡持谨慎态度,转而寻找更安全、经济的健身途径。公园成为健身爱好者的新选择,清晨的公园里,跑步、打太极、跳健身操的人群日益壮大。市民吴女士表示:“健身房动不动就关门,还是公园好,不花钱还空气清新。”
线上健身课程迎来爆发式增长。Keep、抖音等平台课程丰富多样,涵盖瑜伽、普拉提、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多个领域。据Keep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日活跃用户量增长了30%,线上课程播放量屡创新高。用户李女士说:“年后自己长胖了不少,用App制定了健身打卡计划,能按自己时间和喜好选课程,再也不用担心健身房倒闭。”
二手健身器械交易市场同样火爆。在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跑步机、哑铃、瑜伽垫等交易量大幅上升。
小型健身工作室兴起 公益健身角受欢迎
除线上健身平台外,小型健身工作室和社区健身房也受到市民青睐。这些场所规模较小,设备相对简单,但价格亲民、营业时间灵活,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健身的基本需求。
导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写字楼和社区,一些按次付费的小型健身工作室悄然兴起。这些工作室规模小,一般只有几间训练室和少量教练,但服务精准、个性化。
小郑是专业健身教练,原来所在的健身房关门后,就单独出来开了一家小型工作室。“来我这边的客户大多数是女生,部分是‘社恐新手小白’,她们对健身有品质要求,又不想被年卡束缚。”小郑说,按次付费模式受到年轻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的喜爱,大多学员都是提前约课,也不会有心理压力。
此外,部分社区出现公益健身角,由政府或社区组织出资建设,配备单杠、双杠、健身步道等简单器材,供居民免费使用。社区还定期组织健身活动,邀请专业教练指导。家住滨北某小区的赵先生说:“以前健身要么花钱去健身房,要么只能在小区随便走走,现在小区健身角也有专业跑步机,不花冤枉钱,太好了。”
业内专家指出,“平替版”健身方式兴起,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注重健身便捷性和性价比。这也给传统健身房敲响警钟,促使其反思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