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事,可加“心一周”微信二维码发送您的问题
倾诉:我是一名高中生,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很纠结的事情,导致自己很内耗,不知道该如何释怀?例如考试结束后,我会一直想最后改的那道题对不对;和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我会在晚上一直纠结,辗转反侧;参加一个活动,我会反复权衡利弊,即便已经收集了很多信息,还是很难做出决定,并且在决定后还会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平时,我也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我就会琢磨很久,不断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好;偶尔考试不好,我会陷入“为什么当时不更努力一点”的懊恼情绪中,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自我纠结和自我责备的情绪上。像这样一直反复纠结一件事情,真的会让人精神崩溃,很痛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脱离这样的内耗?
回复:有句谚语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很多人都会和你一样,“明明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会控制不住地陷入到各种想法、情绪的内耗中,为此而感到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不用太过于自责。
通常这样的精神内耗,往往提示我们可能是在逃避一些自己感到糟糕的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不如意等。背后的心理因素则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缺乏鼓励和肯定,从而自信不足、总担心犯错误、过于在意外界评价等,同时又带点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在理解精神内耗的心理原因后,不妨试着这么做:首先,试着面对和接纳在学业、生活、人际各方面可能会“不好”的结果;其次,提高自己面对这些“负面事件”的耐受力,或许会发现大部分我们所认为的“糟糕”结果并没那么难以承受;最后,在鼓励要提高自信的同时,也别忘了需要多关爱和照顾那个常常感到沮丧和自责的自己。
如果难以调整,建议进一步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
(厦门市仙岳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 陈志敏;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