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熔断,一“熔”难了“断”
设想很美好却难执行,更关键的是作业“控量增质”,孩子养成好习惯
台海网12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通知的“作业熔断机制”引发广泛关注。所谓“作业熔断”,即当学生作业超过一定时长,剩余作业可不再完成,及时就寝,以保障学生充足睡眠。
其实,“作业熔断”并非新鲜事,很多地方都发文试行或倡议过,包括厦门。只是,其初衷虽好,却很难落实。业内认为,于学校而言,比“作业熔断机制”设想更实在的,是由年段做好各科作业的统筹,控量增质;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才是王道。
厦门早就有“作业熔断机制”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此次在《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为了更好地开展“双减”工作,希望家长配合学校,落实“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应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老师会根据情况做出教学调整,促进孩子学习更加有效。
这一说法很眼熟。早在2021年,厦门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落实减负措施的通知》中,就曾指出:如有学生努力做作业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应按时就寝不熬夜,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不得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
福建省当年发布的相关《意见》中也曾提出:初中学校应统筹各学科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初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
用大白话说,这些规定的意思都是“学生到点了就该睡觉,作业做不完可以不做”,只不过当时的《通知》和《意见》没有搭配“作业熔断机制”这一时髦的提法。
设想美好但基本得不到落实
有《通知》,不代表已落实。
现实情况是,“作业熔断机制”设想很美好,却很难执行。最常见的争议是,同一个班,同样的作业量,相同的放学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的晚上七八点就能做完,有的却要磨到十一二点。思明区公办小学一位语文老师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天差地别。好学生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根本不需要‘熔断’;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就算是‘熔断’,也是治标不治本。”
学生家长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张女士家有二孩,都在思明区同一所小学就读,一个五年级、一个三年级。“老大很自觉,每天基本8点多就能完成各科的作业,睡前还能空出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小的作业量相对少很多,却每天都要写到十点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搓橡皮,真的能把人气死。”
不过,也有家长真心觉得学校布置的作业实在太多。就在上个月,翔安区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在市教育局官网公开投诉“每天作业都要做到11点多”。另一位思明区家长也留言说:“想问下现在的教育减负是怎么减负的?减负到某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需要每天每个学科写4—5张的练习卷,小学一年级,每天家庭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
此二位家长的投诉,都出现在期中考复习期间。采访中,家长们的反馈里多有提及:有时候各科老师自己布置自己的,几科加起来,总量就多了。
更关键的是作业“控量增质”
既然厦门早有“作业熔断机制”,孩子做不完时为什么家长不主动“熔断”?有的家长说,老师隔天会罚,有的家长害怕助长孩子故意拖延的坏习惯,有的担心孩子不写完作业“功课会落下”。“写不完到点就睡,现在是舒服了,到了中高考时就该睡不着了。”一家长说。
比起落实“作业熔断机制”,这几年,厦门学校更多地在作业的“控量增质”方面发力。从全市范围看,厦门以制度形式推行校本作业,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学校研发,学校也建立起常态化校本作业教研机制。也就是说,厦门教育系统的一致看法是,比“作业熔断机制”设想更实在的,是由年段做好各科作业的统筹,“控量增质”,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上下功夫,向课内要效率。
学校在努力,也不能少了家长的配合。思明老城区一位编内资深教师认为,“作业熔断机制”根本就“熔”不出优秀的孩子。“同一个班级,老师一样,同学一样,学习内容一样,回家作业也一样,可为什么孩子和孩子之间差距那么大?看到班上满分的同学,那些考不及格的孩子家长难道不需要反思?”她借用教育部官网曾推给家长的一句提醒:“‘双减’更加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经验之谈
学霸如何做作业?
优秀的孩子和学霸的家长,都有哪些智慧的学习或家庭教育方法值得借鉴?
“从上一年级开始,就得让孩子直观地看见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松柏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陈先生的做法是,孩子一上小学,和学业相关的事情就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同时引导孩子及时列出每一项任务清单,让孩子对自己当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心中有数,让孩子形成“我的时间我安排”“我的事情我管好”的观念。
去年的福建省物理类高考第一名,从厦门双十中学录取至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方思童分享了她对“有效作业”的看法。她认为,作业的意义不在于完成,而在于“我在变强”,即“写完这份作业之后,你对这道题的得分能力得到提升,你的思维得到锻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写作业时要投入思考时间把一道题想明白。
“很多作业题看似不相关,但其实内部有一些关联,要通过灵活调配,去掌握你自己的学习节奏。”她觉得,做作业要有“归档”的思维,因为归档能让知识沉淀,让思维成型。比如,用不同的符号把不同题目的错误原因归类,考前直接翻看这些符号进行通盘复习。
方思童将作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秘诀还有一个,即“校对式印证”。就是把自己设想为编辑,去校对自己的做题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异同点。“比如说,语文阅读题,你的分点、组织语言方式、关键词写法,是不是跟标准答案足够相似,或者说标准答案有哪些地方是做得比你好的,你可以去学习。”总之,她认为做作业的重点在于反思,反思做题的过程和思维路径,要让作业成为让自己不断变强的载体,而不仅仅只是完成一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