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鹭岛聚焦  >> 正文

爱心助学20年 圆梦再出发!2023海峡导报“爱心到家”助学活动将走进20个社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钱玲玲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为了一个约定我们坚持了20年

  1400多万元爱心款为700多学子圆梦

  我们相信帮你一把你能飞

  为你插上梦想的翅膀

  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为了这个约定

  爱心再一次汇聚

  助力更多学子

  圆梦再出发

  台海网7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黄智敏/文 常海军 陆军航/图)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又是一年暑假,又到了爱心相约的日子。

  在这个假期,很多孩子收获了快乐——他们努力奋进,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启了新殿堂的大门。

  也有一些孩子背负着重担——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面临暂时的生活困难,求学之路更加艰辛。

  但是,不要怕!爱心涌动的城市,处处都有爱的身影。

  今天起,海峡导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虎溪岩寺共同开启2023年爱心助学行动。这已经是我们第20年的约定。今年,我们将走进厦门岛内外20个社区,为更多学子提供爱心资助。


▲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潘世建为受助学子颁发助学金

1封求助信20年助学路

  海峡导报爱心助学的缘起,来自一封特殊的求助信。

  2004年7月16日,导报收到同安一中高中毕业生叶同学写来的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母亲却遭遇车祸重伤,正在医院等钱救命。导报记者随即赶赴她家中采访,一篇触动人心的报道《谁来圆我大学梦》,感动了无数读者,许多人纷纷向她伸出援手。

  叶同学的遭遇让人深深震撼,但还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困境学子难圆大学梦呢?导报随即组织了爱心助学特别行动,由此拉开了连续20年的爱心助学之旅。

2004年以来资助700多名困难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情寄语当代青年,鼓励广大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知识是光芒,助学是燃灯。

  从2004年暑假收到一封求助信开始,“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行动,已经走进了第20个年头。通过这个平台,社会各界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而来,在过去的19年里,累计募集善款1400多万元,资助了来自厦门、漳州龙岩,以及四川、湖北等地的700多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圆梦大学。“帮我一把我能飞”爱心助学已成为厦门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品牌之一。

  转眼之间,最初受助的学子如今已近不惑之年。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扶他们上马;跨过暂时的困境,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学成毕业,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浇灌一滴水,明天收获一片林。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参加工作以后还回到海峡导报,以新的身份参与爱心助学行动——由社会的受助者转变为社会的贡献者和捐助者,怀着感恩之情,继续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新起点新征程 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

  二十年,新起点,新征程。

  今年的爱心助学行动,将在原有资助当年考上大学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力度、丰富活动形式。

  导报将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虎溪岩寺和厦门岛内外各社区,为暂时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资助对象涵盖厦门各小学、中学、大学在读学生,以及考入全国各个高校(含职业院校)的厦门学生,为困难学子开展助学行动的同时,也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火热氛围。

  爱心在希望中绽放,希望在教育中成长。教育资助是社会给那些暂时遇到经济困难的学生以信心,相信他们通过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未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也是共同建设美丽厦门、“爱心厦门”的重要举措。

  梦想就像翅膀,带着我们翱翔天空。

  我们真诚欢迎广大爱心人士、爱心单位积极奉献爱心,与我们携手捐资助学,为青年学子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他们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共同为“爱心厦门”建设添砖加瓦。

连续17年,第一时间捐款

  在爱心助学的道路上,虎溪岩寺年年争“第一”。从2006年至今,每年暑假,海峡导报爱心助学活动刚一启动,虎溪岩寺总是第一时间送来爱心助学金。


▲虎溪岩寺连续17年第一时间为爱心助学捐款

  从最早时捐助8000元,逐步增长到20万元、50万元……沉甸甸的爱心款,承载着他们对困难学子深深的关爱。

  这些爱心助学款来自“虎溪岩寺慈善基金”。虎溪岩寺是厦门最具影响力的寺庙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和推动厦门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帮扶。

  在过去的17年里,虎溪岩寺累计捐款187.3万元,资助了近300名寒门学子。受助学子们有的考上名校,有的被保送出国留学,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爱心助学林”与学子共成长

  2006年8月13日,在同安竹坝学校的一块空地上,导报爱心助学报道的30位大学生,每人亲手种下了自己的励志树。第一片“爱心助学林”在学子的辛勤耕耘下诞生了。


◆受助学子在爱心助学林植树

  此后,导报又多次组织受助学子来到这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这片特别的爱心助学林,伴随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圆梦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坚强的他走了,留下满满爱心

  2014年2月,同安三忠幼儿园的师生收到了一份饱含滚烫爱心的“大礼包”:“陈发展慈善金”向其提供一批价值3.5万元的玩具、教具设备。

  2013年高考前,同安男孩陈发展意外查出身患骨癌。坚强的他高考考出601分的高分,被厦门大学录取,但迫于病痛,不得不休学接受化疗。

  经过导报爱心助学的报道,社会各界为他捐款达21万元。但遗憾的是,陈发展没能等到他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2014年2月4日,这个爱笑男孩永远地离开了。

  陈发展的家人按照孩子生前“将剩余的钱捐出去帮助其他人”的心愿,将治疗剩余的爱心捐款9.8万元又捐赠出来。导报携手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了以孩子名字命名的“陈发展慈善金”,专项用于助学以及农村教育。据悉,以受捐对象名字命名,并用其回捐金额成立的专项教育慈善金,在全省尚属首例,而以学生名字命名的慈善金(助学金),也是厦门乃至全省的第一例。

十余年爱心义卖 资助上百学子

  导报爱心助学活动走过了20年,博美红木爱心义卖,是一个暖心的关键词。


◆市民在爱心义卖会上踊跃举牌献爱心

  从2005年起,厦门博美红木鼎力支持导报爱心助学,连续举办了12届助学义卖会,筹得爱心款超200万元,资助了上百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除了组织义卖,博美红木还以直接捐资等方式,助力导报爱心助学活动。

  每一年的爱心义卖,不仅仅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拍卖会,更是一场打动人心的爱心接力。不少拍客来参加活动并不是“图便宜”,而是冲着为困难学子献爱心,有人甚至自己跟自己竞价,只为多献一点爱心。

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建“嘉庚楼”

  海峡导报的爱心助学之旅,启动之初就已走出厦门。在福建,爱心助学行动连续多年资助来自漳州、龙岩和省内多地的寒门学子。

  爱心助学行动也走出福建、迈向全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爱心助学行动也及时关注到灾区学子,资助了多名从四川灾区来厦门就读的高职学生。

  爱心助学行动还助力灾区学校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后,海峡导报立即联手四川省红十字会,发起了为灾区捐款的活动,短短9天,就收到厦门市民、企业捐赠的近1100万元善款。


◆梓潼县文昌中学的嘉庚楼


◆屹立在四川省梓潼县文昌中学的陈嘉庚铜像

  应广大读者要求,在导报建议下,四川省红十字会同意从导报发起筹集的近1100万元捐款中拨出300万元,为四川省梓潼县文昌中学建设一栋新教学楼,用厦门的骄傲、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为“嘉庚楼”。2010年5月10日,文昌中学“嘉庚楼”及全新的电教室正式启用。

为玉树地震灾区捐建“嘉庚楼”

  继四川地震灾区之后,“嘉庚楼”又登上了青藏高原,矗立在玉树地震灾区。

  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消息传来。灾后第三天,海峡导报就携手厦门市慈善总会发出倡议,向玉树灾区伸出援手。


▲玉树第二完小的嘉庚楼

  玉树市第二完全小学,在地震中几乎被全部摧毁,重建三栋连体教学楼,成为玉树灾后重建的重要项目。重建项目使用了厦门人民捐献的爱心款1086万元,其中6264189.12元通过导报募捐。因此,其中一座教学楼根据厦门人民的意愿,命名为“嘉庚楼”。2014年6月8日,玉树第二完小“嘉庚楼”正式投用。

“宜鹭爱相随”为宜昌学子圆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暴发。根据中央统一安排,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抗击疫情。3月,海峡导报社携手宜昌三峡日报社,共同发起“海峡连三峡,宜鹭爱相随”大型策划,两地联动推出六大“爱心行动”,发动厦门社会各界向宜昌人民献爱心,将战“疫”情化为疫后建设新家园的筑爱行动。


◆[宜鹭爱相随]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作为六大“爱心行动”之一,爱心助学活动广泛筹集厦门各界的爱心助学款,并将厦门的爱心送到宜昌,帮助因疫情陷入家庭困境的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2020年8月3日,海峡导报与三峡商报同步启动爱心助学。厦门9家单位捐款45万元,资助宜昌75名优秀困难学子。8月26日,海峡导报及厦门爱心单位的代表奔赴宜昌,在三峡日报社举办了隆重而简朴的爱心助学捐赠仪式。

创新升级 开启“梦想加油站”

  2021年暑假,导报对爱心助学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升级,推出“爱心岗位——梦想加油站”的全新模式,联手厦门科技馆、厦门天虹商场有限公司等多家爱心企事业单位,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提供暑期助学岗位。


▲多名学生在厦门科技馆担任志愿者

  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同学们走上了实习辅导员、新媒体运营、客服、店员、货架营业员、百货文员、水产技工、行政后勤管理等不同的岗位,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赚取大学学费。

  在这些岗位上,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增加了社会阅历,学会了不少新技能,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关爱,收获了全新的自己。

  除了企业支付的工资,本报爱心助学专用账户还收到社会各界爱心捐款,以“加油包”的形式,全部发放给参与爱心岗位助学的困难家庭学子。

相关新闻
爱心助学 筑梦前行 湄洲妈祖慈善基金会为困难学子筹集助学金

记者昨日从湄洲妈祖慈善基金会获悉,为帮助困难家庭的高中生顺利完成学业,该基金会面向社会发起“爱心助学,筑梦前行”募捐项目,希望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下,困难学子不必因为家庭的不幸而失落、因拮据的生活而焦虑,能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据了解,此次募捐项目将为100名寒门学子筹集助学金,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他们1年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打开“善扑满” 爱心过“六一”

台海网6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文 蔡塘幼儿园供图)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5月31日,湖里区蔡塘幼儿园结合第12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的主题,开展了以“倾听、相伴、成长”为关键词的“劳动会有爱”“六一”节活动。孩子们共同打开“善扑满”(储...

义卖义演学雷锋 爱心助学递温暖

▲2200多名师生倾情参与,义卖活动现场十分热闹 ▲义演现场舞蹈表演,吸引众多同学围观参与 漳州三中义卖助学活动筹集善款26000多元   台海网3月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赖雅红 通讯员 郑文彪 吴永君 杨艺娜 林陈彬 吴攀 文/图)今年是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3月5日“学习...

爱心不分大小,但是有真假

□曲直   近一个月来,导报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开设的爱心助学专用账户收到上千笔1角到5元不等的零碎款。   一位知情人士致电市教育基金会反映,爱心助学账号被某公司转发至微信群中,声称1元甚至更小数额捐款都可获“返还”“回报”,鼓动群成员用小额钱款不停打款。他在群中提出质疑,却被群主辱骂并迅速拉黑。(12月20日《海峡导报》)   爱心助学的捐款本身...

捐款1元助学可获数倍回报?

台海网12月2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近一个月来,本报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开设的爱心助学专用账户收到上千笔1角到5元不等的零碎款。   一位知情人士致电市教育基金会反映,爱心助学账号被某公司转发至微信群中,声称1元甚至更小数额捐款都可获“返还”“回报”,鼓动群成员用小额钱款不停打款。他在群中提出质疑,却被群主辱骂并迅速拉黑。   市教育基金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