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鹭岛聚焦  >> 正文

厦大项目搭载神十六入驻中国空间站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厦门大学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赵玉芬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承担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项目作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批项目,将跟随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空间站问天舱,并在神舟十六号乘组的协助下开展在轨实验。

生命起源与宇宙演化、意识产生和物质结构并称世界四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生命起源关切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回答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相关研究将有利于人类从根源上了解生命的本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赵玉芬院士早在1994年就提出基于磷这一重要生命元素调控下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的化学模型,来研究密码子的化学起源。该模型试图阐释在生命产生之前,在没有酶参与下,“中心法则”中RNA到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核苷是如何识别氨基酸并调控成肽。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在轨实验的设想照进现实。通过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与地面重力环境同步实验对比,探讨重力对密码子起源的影响。

该项目首次将核苷、氨基酸与磷相结合来探索密码子起源,考察重力效应与生命进化的关系;首次实现在轨原位化学反应及原位动态反应监测;为完善生命的化学起源理论体系及寻找地外生命宜居星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产品验收测试

项目获批后,在赵院士带领和指导下,由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刘艳主持工作,推进项目稳步、顺利实施。该项目以科学研究目标为导向,硬件研制为支撑,科学方与硬件研制方历时9年,经多次反复论证、磨合,地面匹配实验的反复验证,为在轨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刘艳带领项目组成员提前半个月入驻发射场,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展开高强度的工作,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产品验收测试、临射安装演练、全流程操作推演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实验装置的临射安装交付任务,全力保障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除了这个项目外,刘艳副教授承接的“梦天舱舱外暴露平台项目”的样品单元已于5月11日随天舟六号到达空间站,也将由神舟十六号乘组协助开展在轨实验。(来源:厦门大学)

参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搭载科学实验的科研团队成员

相关新闻
神舟十六号太空驻留约5个月 计划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组合体在转运途中。汪江波摄(新华社发)   5月29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   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举行出征仪式

5月30日6时42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6时4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

我国瞄准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我国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9日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林西强说,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

中国星辰|增强现实技术详解中国航天“三垂一远”测发模式

央视网消息:本次任务,总台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设置了增强现实报道点,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介绍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相关情况。现在,各系统已经做好准备,神舟十六号瞄准明天(5月30日)9时31分发射。飞船和火箭在进入发射程序前要经历哪些过程?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

赴九天,探苍穹 180秒回顾中国载人航天高光时刻

央视网消息: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神舟五号第一次飞天圆梦,到神舟十五号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一步步刷新属于中国的太空探索新纪录。回顾中国人的飞天之路,致敬中国载人航天!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