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春天 一起出发
孙春燕(全媒体采访中心)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代表开始;春,代表温暖、生长。立春,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2006年,我走出校园投入海峡导报 的怀抱,从零开始做财经新闻。一切都是新的、陌生的,从第一次采访到能写出获奖新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此后的17年里,我从财经到时政,从时政到民生,从民生到财经、到区街、再回到时政。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次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轮回。 立春,如“人之初”,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害怕改变,不墨守成规,用心打开新的序曲。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擅跑善刨 润物无声 曾宇姗(全媒体采访中心) 雨水润泽,草木萌发,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时机。 从校园步入社会,导报正是我种下新闻理想、挥洒辛勤汗水的阵地。3年多来,我从跟随新闻前辈走现场、跑活动、写稿件,到独立选题、策划、采写专栏,每一个脚踏实地的步伐汇集起“润物细无声”的成长。如今,我扎根区街关注民生,用心记录中心城区思明的蝶变,传递厦门“近邻”之美;采写时政新闻,力争擅“跑”又善“刨”。当一线同事需要支援时,我更化身“万金油”迎难而上。 用初心书写热爱,用文字浸润心田,新的征程依然心中有力量。
青春活力 发掘光芒 郑丽金(全媒体采访中心) 惊蛰,春雷始鸣,春气萌动,代表着生机与活力。 每年3月,导报都会启动年度“十大平民英雄”评选活动。去年,我有幸参与其中,持续3个多月的报道,寻找并推出了23位平民英雄候选人,121861名市民、网友参与投票,评选出了“十大平民英雄”。 其间,我认识了退伍老兵周马庄、仁心医生于修义等平民英雄,看到和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的光芒。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小事善举、暖人暖语,犹如声声长空雷鸣振动心弦,温暖心扉。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挖掘厦门这座“爱心暖城”的更多平凡感动。
重回故地 见证超越 周小春(宁德全媒体中心) 溪边风物已春分。蓦然想起一桩旧事。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拙作《公章马拉松何时抵终点?》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这篇稿子报道的是一家企业为了扩建厂房遭遇繁琐手续、层层审批。自此,转行到地方媒体工作的我,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一直在新闻的路上。 机缘巧合。离开宁德20多年后,又被报社外派工作,重回故地,不禁感慨:如今,“宁德服务”“宁德速度”早已声名远播,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茁壮成长,经济总量从全省第8位晋升至第5位。 错失了它的成长,却有幸见证它的超越发展。借顾贞观词自勉:“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爆款文章 记录鲜活 陈思亲(全媒体编辑中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清明幽思,深刻隽永。 2013年,我来到导报,伴随着清明春雨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新闻旅程。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第一时间记录厦门的大事、要事、鲜活事。我们见证了地铁1号线开通的喜庆壮观,见证了“金砖”来临的辉煌时刻,见证了“金鸡”飞入厦门的光彩夺目,也经历了3年抗疫…… 多媒体联动通力合作,纷纷奉上了10万+、20万+、50万+、100万+的新媒体爆款文章,同市民一起记录感受厦门城市发展的“脉动”。
茁壮成长 传播真情 王雨辰(闽西南全媒体中心)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降水明显增多。春雨贵如油,百谷竞生长。 2021年,我走进了导报,如同谷物在涓涓细雨中获得浸润滋养,茁壮成长。 那一年,我走上了抗“疫”一线,在凌晨跟拍疫情防控驰援现场,见证医护人员的勇敢逆行、志愿者们的爱心付出……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使命感,记录传播这些人间真情,不就是我们的责任吗?
文以明德 激浊扬清 李立宇(台海网) 春是“人之初”,立春当立志;夏是“而立年”,立夏当明德。 时光荏苒,我已在新闻战线工作了20多个年头,始终秉持“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初心,努力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 从呼吁有关部门出手惩治小区“沙霸”,到率先报道并持续跟进在厦门见义勇为的“英雄三兄弟”,一路陪伴他们得到救助,获评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走上电影银幕…… 抑恶扬善,新闻有了明德情怀,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激励人生。我亦因此坚持采写有温度、有筋骨的新闻作品,为人民发声,为社会明德。
怀揣初心 收获满满 崔晓旭(全媒体采访中心)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仍处于未熟状态,象征着将熟未熟、将满未满,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状态。 2007年,我走进海峡导报。16年间,我奔赴采访过突发的火灾、深夜的命案,也帮助过找寻孩子的父母;我深入工地,见证了翔安隧道、地铁一二三号线、翔安大桥、福厦高铁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我探寻鼓浪屿,为鼓浪屿“把脉”,见证了长达9年的漫长申遗路…… 走过16年,收获满满,我也从初出茅庐的新闻新兵成长为有经验的记者,唯一不变的是,仍怀揣着那颗对新闻事业不变的初心。
记录城事 定格最美 叶鑫洋(视觉中心) 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代表着一年农忙最重要的节点。 凌晨5点,伴着朝阳奔赴马拉松现场;正午12点,顶着烈日记录劳动者的挥汗如雨;傍晚6点,风尘仆仆上山,只为见证晚风轻抚的山海步道和城市夜景相互依偎;深夜10点,倚靠在末班地铁上回想夜间编辑新闻的点滴细节。 这就是我与导报视觉团队的工作日常,没有风花雪月的潇洒,也没有风流倜傥的体面,我们走遍大街小巷,记录世间风土人情,翻越山川湖海,为城市定格最美瞬间,锲而不舍地靠近真相,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这就是属于我们部门的“新闻浪漫”。
爱心助学 点亮暖城 黄智敏(全媒体编辑中心) 夏至,代表着热情似火的夏天就要来了。这是一年中阳光最灿烂、日久最长情的一天。 2004年夏至时节,我走进导报。就在那年暑期,导报启动了品牌公益项目“爱心助学”,我有幸成为初创团队的一员。从此,每年的爱心助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19年的助学之旅,筹集爱心款超千万元,资助600多名学子圆了大学梦;还筹款近千万元,支援四川、玉树地震灾区学校重建。19年间,我走遍厦门乡村,倾听寒门学子的故事;我踏上青藏高原,见证玉树建起“嘉庚楼”……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始终怀着一颗如火的热情,助力这座暖城点亮更多爱心之光。
深耕两岸 见证风云 吴生林(两岸融媒体中心) 小暑,暑热雨水交替,常现风云突变。犹如台海局势,炽热多变。 我的20年记者生涯,有18年深耕涉台新闻报道,见证了台海重大历史事件,也聆听了两岸小人物故事。 从特派采访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国共论坛”,到组织采写“两岸大三通”“陆客赴台游“,再到策划报道”海峡论坛”“习马会”“福建向金门供水”,两岸交流重大活动我几无缺席。 五次赴台驻点,2010年 “连胜文遭枪击案”、2015年“台北复兴空难”、2017年“蝶恋花旅游大巴翻车事故”,以及2022年台湾疫情冲顶、佩洛西窜台、解放军“围台军演”,我都是见证者与记录者。
“闷热”大叔 滚烫实干 吴晓平(视觉中心) 大暑,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热的节气。 大暑与我这个大叔蛮契合,有点闷、有点热,实实在在的“干”。跟随导报22年,现在我成了典型的大叔。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正是两岸交流最热时期,作为厦门的唯一受邀媒体,我随团采访,记录两岸热点。 头版、主图是我这个摄影记者一直不敢懈怠的追求,每天的重点、大事、热点,我不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村镇田头奔波。我跟出租车司机说,厦门的路你没有我熟。 这几年短视频热,我也开始转战视频策划、拍摄、审核,抓住这波热度。在这热到发烫的短视频平台里,我们大有可为,誓要把它打造成最快的成长点。
探索前行 开拓漳泉 蔡力(闽西南全媒体中心主任) 节气中的立秋,是夏的奔放张扬转为秋的温和内敛的开端。秋意味着成熟,成熟的稻穗丰盈而饱满、低垂而内敛。 走进海峡导报24年,这份经历对我来说不可不谓之沉甸:从厦门湖滨南路二十多个人一间办公室采编校挤一堆,到串换漳州记者站办公室;从一个人跑泉州漳州两个记者站,到将近三十人的队伍,打造独立的闽西南新闻版,再到成立全媒体中心,都是在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改航中前行。 近几年的全媒体平台建设,也一直是在眺望市场、勇于尝试中摸着石头过河。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新闻发展永远在路上,创新永远在路上,融媒体也永远在路上。
深耕区街 见证“城”长 康泽辉(全媒体采访中心) 处暑,暑去秋来,天高云淡。处暑预示着暑气渐退,丰收已近在眼前。 守望丰收的背后,是辛勤的耕耘。在海峡导报的13个年头里,我以笔触和镜头,深耕厦门区街,触摸民生“温度”,见证“城”长热度,共筑文明高度,彰显媒体态度。 鼓浪屿申遗成功,我在世遗琴岛,将琴声和歌声,传播得更远。金砖厦门会晤盛大举行,我从会晤新闻中心,向世界发出厦门的声音。喜迎建党百年,我在集美向党报告,展现厦门跨岛发展生动样本。 我很庆幸,今天的我依旧奋战在厦门区街,记录厦门奋斗者的风采,共享“城”长丰收的喜悦。我将始终坚守,和你一路同行。
服务客户 创造价值 石辰璐(读者服务中心) 秋荷一滴露,寒生露凝之处,天地间一片清爽,也翻开了仲秋的序章。 风寒秋燥的白露,亦是导报人最忙碌的时候。2015年入职以来,我连续8年参与中秋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品牌活动,每年的活动现场都留下了我忙碌的身影。大家一起采访、跑现场、上传新媒体平台,早起、熬夜、加班,工作忙碌而充实。2018年,我们还对传统的博饼模式进行了革新,增设行业海选和手机线上参与两种模式。此次升级,成功活跃了市场和大众参与度,品牌影响力得到再次提升。 白露暖秋色,莫负好时光。全媒体的时代,需要我们多听、多看、多学,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全力以赴践行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的使命。
月圆团圆 两岸一家 余健平(全媒体采访中心) 秋分,除了昼夜平分外,这一天也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中秋意味着团圆。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文化、习俗一脉相承。我在导报的13年里,年年参与“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王中王大赛”采访。如今,活动已经持续举办了18届,搭建起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共绘中秋月圆的诗意画卷。 两岸最美是团圆。作为大陆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奋力打造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作为全媒体采访中心海沧站的一员,我积极发挥媒体传播能量,带来更多更详实的报道,实践好“两岸一家亲”,以媒体人的担当,助力两岸同胞和谐共生、心灵契合。
走近医者 感悟仁心 林少蓉(全媒体运营中心) 寒露时节,更显红叶情怀!秋意虽深,却是集耕种与收获轮回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有生命的力量,更有寄托生活的希望。 2013年,我来到海峡导报,十年时间,跨越社区、文化、医疗三个部门,曾走街串巷倾听家长里短,曾在星光熠熠、名流汇集秀场专访明星,更曾在医患当中聆听生死之间的生命体悟。 作为一名医疗记者,护士节、医师节、抗疫、高精尖手术,每一个重要的医疗节点和事件,我们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未来,健康事业将是全民参与的事业,我依然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用心用情用功耕好新闻宣传这块责任田!
新闻送暖 为你“进补” 钱玲玲(全媒体采访中心)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南方大地上,稻香千里逐片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这些年来,在我的笔下,常常写着一个又一个“进补”的新闻:最高8万元,人社部门为新引进人才发放生活补贴;医保部门牵头,4万余名困难群众获赠“惠厦保”爱心保单;最高1000元,工会“娘家人”为外地职工送上返厦交通补贴;累计捐款157.3万元,虎溪岩寺已资助235名贫困大学生…… 霜降正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这座城市为人民群众“进补”,却不止于一天、一时。我见证了许许多多“暖心大礼包”的发放,愿我的文字也能常常为你送去温暖。
坚守宝岛 静待花开 林静娴(两岸融媒体中心) 立冬,是“立言”的时节。2022年,我正好在立冬那天赴台驻点。在两岸特殊氛围下,驻台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更新。除了做即时新闻报道,我将时政评论包装成脱口秀,以两岸民俗文化开设专栏,并首次踏足双语传播领域。 去年,海峡国际传播中心应运而生。目前我们的境外新媒体矩阵粉丝数已达118万,语言覆盖英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及闽台方言,内容包含时事、公益、艺术、历史、民俗、生活……以对台、对港传播为主,面向全世界。 两岸携手,善立言,立善言,我们一起在凛冬中期盼春暖花开。
以我不变 记录万变 李雪梅(全媒体运营中心) 小雪节气,天气逐渐寒冷,一年里的降水至此由雨变成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我2020年进入报社,作为新人努力追随着媒体的“快与变”。我走进泉厦高速公路,感受八闽第一路25年来的交通之变、时代之变;策划“百名律师云普法”系列,百条视频变为知识付费产品,创新形式之变;亲历海沧后井整村搬迁文化纪实工作,记录历史之变;见证华为云首个开发者创新基地落地厦门,体验科技之变;报道市政重点工程推进提升,感知城市之变。 雪里已知春信至,已作飞腾变化看。我依然追求不变的真相与事实、不变的真诚与热爱、不变的理想与使命。期望在“变”中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厚积薄发 惊艳岁月 李雪梅(经管财务中心主任/文旅事业部负责人) 大者,盛也,大雪而雪盛矣。大雪深寒万木僵,是秋实后的收藏、是冬阳后的内敛、更是兆丰年的憧憬。 我在雪落时出生,在初霁时学成,进入导报已过了数不清的大雪。历经采编、运营、经管岗位后,2022年的大雪时节,我又兼任导报文旅部工作。新征程的第一场“大雪”,是文旅部与同事们通力合作推出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其中三星堆青铜文物一经亮相,就受到各界的热捧,在社会掀起了一股青铜文化风潮。 如千年青铜深藏磨砺,在雪化的这一刻惊艳岁月一般,我的人生也好似飞鸿踏雪泥,千帆过尽望春来。这一次的文化苦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用心沉淀 向阳出发
黄奕琳(财经全媒体中心) 冬至,藏之终,生之始,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的每一天,都是向阳而生。 从去年8月至今,我加入海峡导报刚半年有余,撰写了近百篇报道,内容涵盖会议新闻、财经调查、人物专访等,在财经新闻领域也积累了一些心得。 在工作实践中,我从一名刚走出“象牙塔”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逐渐成长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独立完成采写的新闻记者。 数九寒冬对于我来说,是沉淀与积累的过程。而冬至过后,白昼渐长,春归有期,所有的经历,都将成为鼓励我前行的底气和勇气,让我成为一名更专业优秀的记者。我相信,未来可期!
熬过寒冬 升级成长 邵诗涵(视觉中心) 小寒,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否极泰来的寒彻之日。熬过去,世界再没有真正的寒冷,春天不再遥远。 2021年我加入海峡导报,成为视觉中心的一名记者,负责出镜主持兼视频拍摄、剪辑。 作为一名记者,总要“熬过去”才会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疫情的时候,我连续两年被隔离到同一家酒店。在“熬时间”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不闲着,第一年我做短视频突出个人感受和真实体验;第二年相同的地点,我拍摄制作了“时隔一年,厦门防疫措施系统升级”,获得了较大的流量。我记录它“升级”,它见证我成长。 我知道作为记者,还有许多的时刻需要 “熬过去”。我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否极泰来终成长!
大寒不寒 “新媒”迎春 吕寒伟(社长助理、视觉中心主任) 大寒,岁月深处,最后一个节气,又接连岁初,迎年又迎春,恰如纸媒的转型,迎接“新媒”的春天。 20年前成为记者,从前慢,报纸就显得快。笔下的文字落印在报纸上,记录了我从现场新闻到时政新闻,再到调查、产业新闻的经历。我跑遍了厦门、漳州、龙岩,手中的采访本换了一本又一本。 从前慢,现在快,报纸变得慢了。近几年,短视频盛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手下的文字变成文案,图片变成视频,静态变成动态,无声变成有乐,短视频新闻正从舞台边走到中央。 “不有大寒风气势,难开小朵玉精神。”纸媒减少,“新媒”潮涌,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记者追逐的心。大寒不寒,至此春归,是我们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