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1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杨晓辉)如何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厦门市科技局推出了一项新的举措——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以生态系统的方式协同突围,优先在厦门市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厦门市科技局制定的《厦门市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于日前发布。《指引》提出,到2025年底,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分批组建10个左右的创新联合体;优先在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云服务、生命健康等产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纽带,采取自发组织的方式,由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联合产业上下游不少于5-7家企业和不少于2-3家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形成“核心层+紧密合作层+一般协作层”相互协作、产业链内各创新单元共同参与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联合体建设方面,《指引》要求,牵头单位除了能够聚集各创新资源、具备前沿技术识别能力外,年度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含)、研发投入经费达2000万元以上(含)。
市科技局将在7个方面给予支持:市级以上(含)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定向委托;可优先承担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与地方联合项目,支持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配套资金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额度,国家、省、市资助金额之和不超过项目总投入;支持创新联合体优先建立市技术创新中心、承担省市高能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支持创新联合体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每两年对创新联合体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创新联合体,定向支持1个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参与,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创新联合体内产生的创新创业载体,给予相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