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动工兴建,从一开始的2.5平方公里,到如今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一步步的蝶变过程中,是一个个、一群群新老厦门人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他们有的为特区选址进言,亲眼见证过“第一炮”的轰鸣;有的在码头上见证厦门港务发展的风起云涌,从原来的手扛肩挑,到如今的智能化作业、集装箱吞吐量破千万标箱;有的则坚守在公交车驾驶室内,从汽油车、机改车、柴油车、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到现在的纯电动客车,驶过一条条街巷见证厦门的道路越来越宽、乘客越来越文明,城市越来越焕新;有的夫妻搭档参与到实业发展中,见证厦门一些品牌的成长历程。
本期家访,记者走进四个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家庭,透过他们的回忆,了解那一段满载着汗水与笑容的建设故事。
从特区选址到开建情形
他们是特区第一炮的见证者
关键词:回忆
●出镜人物
杨永成,86岁,厦门市湖里区凤湖老人协会会长,厦门市杨氏联谊总会会长。妻子陈淑汝,86岁,退休。
●地址湖里区凤湖街
●心愿
希望厦门发展越来越好,工厂迁到岛外后那些闲置的厂房,也可以得到越来越多元的运用。
杨永成(中)和陈淑汝(左)。
周二下午在杨永成家客厅,听丈夫聊起特区刚开建时的光景,86岁的陈淑汝笑着比划起尘土飞扬的样子,又抬起双腿仿佛要在地板上跺出一个个脚印,她边比划边笑道:“那时真的是,风来是‘英(飏)国’,雨来是‘印尼(泥)’。”
听着妻子形象的表达,杨永成也笑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1979年的那一天。那天,杨永成到当时位于吕厝的前线公社办事,巧遇专门负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选址调研工作的干部黄益秋,当时有三个地方备选,分别是湖里社、筼筜湖和马銮湾。公社书记陈乐立即推荐说:“老杨就是土生土长的湖里人,你要了解什么他最清楚。”
“那我肯定是力荐湖里的。”杨永成拿出一幅历史地图,指了指当时还是一串小岛的象屿、中屿、虎屿说道:“湖里既临海,地势又高,有多处山头易于平整土地,长海岸线又可做港口。”此外,他还介绍了当时湖里社的其他优势:7个村8个生产队,2800多亩土地和800多优质劳动力……杨永成说,当时他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选址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1980年10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时,选址正是当时的湖里社。杨永成拿出自己整理、珍藏的相关报道,指着里头的关键信息又介绍起来——一开始的经济特区只有2。5平方公里,要建工厂就得征用土地,作为农村干部,杨永成本着小家服从大家的理念,除了70。05元的青苗赔偿费外,没有再索要其他赔偿金。“村民们都没要,我更不能要。”杨永成说,正是因为特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大家才能拥有如今的生活。
陈阿婆回忆道,丈夫当时一周才回家一趟,自己每天凌晨就得起床,边煮饭边给门口的菜地浇水,等孩子们吃完饭又要上山去浇水种菜、养鸡养鸭,十分辛苦。厦门经济特区开建后,她不用再去地里干活了,户口本也换成了城市户口,孩子们也去厂里工作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有盼头。
“我还记得‘埔崙仔顶山’上的特区第一炮,特别响亮。”杨永成指了指窗外的街道说,随着“第一炮”打响,印华地砖场、东南铝业、厦华电子厂、酒店、免税商场仿佛雨后春笋般一栋栋拔地而起。他们老夫妻俩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 图/记者 张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