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有人说,在厦门,横卧碧波的跨海大桥,是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中,当之无愧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也有人说,一座座跨海大桥,是时代印记:1991年,厦门大桥通车;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通车;2008年7月,集美大桥通车;2008年9月,杏林大桥通车……几乎每一个10年,厦门就会多一座大桥。
形象符号、时代印记,跨海大桥紧扣特区发展脉搏,将天堑变为通途,在跨岛发展中落子有声,一次次突破发展瓶颈、打开发展空间、承接民生经济洪流……正因如此,“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特别策划活动启动以来,跨海大桥成为市民推荐的高频选项。
2019年5月,空中俯瞰杏林大桥(左)、厦门海堤(中)、厦门大桥(右)。
厦门大桥
通车时间:1991年
拍摄时间:2020年
“特区第一桥”厦门大桥
我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
移山填海,在厦门,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无法磨灭的精神财富。特区设立之后,厦门大桥,接续海堤精神,成为特区第一桥,也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
时间回到1987年,改革开放浪潮翻涌,厦门城市建设与招商引资全面铺开,出海通道,成为特区经济发展在交通方面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原设计日车流量2500辆的海堤,在1989年时,已超负荷近5倍。
特区不容岛城之困。1988年1月,厦门大桥正式动工,在苍茫大海上,建设者“零经验”起步,再现海堤精神中的“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历时三年四个月,于1991年5月1日实现厦门大桥试通车。
厦门大桥建成后,特区首次与桥“亲密接触”。这座跨海大桥,极大缓解进出岛压力,为经济特区腾飞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