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续写新时代厦临“山海情”
厦门市与临夏州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远千山万水,心手相连,联袂攻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格局,谱写了一曲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的奋进壮歌,在脱贫攻坚决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按照厦门市临夏州两地政府签订的《持续开展两地友好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书》,厦门临夏将建立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厦门市对口部门、临夏州乡村振兴部门将分别作为两地合作牵头对接机构,负责合作事宜的统筹协调和联络对接工作。在此基础上,两地将在人才互动、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政务服务、文化旅游、会展合作、消费帮扶等领域深入交流,尤其是将在乡村产业、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农村改革、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等各方面,加大两地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
“这也意味着,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厦门市将进一步传承弘扬两地协作好经验、好传统、好作风,全方位推进厦临两地友好交流合作,不断续写新时代的厦临山海情。”邱武伟说。援临工作队积极行动,认真落实这一协议,到7月25日,今年已向厦门输转劳务人员2987人。日前,在援临工作队的协调下,厦门特步集团到临夏州永靖县移民小学等地献爱心,捐赠价值470多万元的运动校服和书包等学习用品,厦门百路达公司到有500多名康乐籍员工的康乐县给学生送书包和书籍。厦门市政集团投资的临夏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厦门民企购地投资建设的临夏鑫金辉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都正在加快建设进度。而在东乡县达板工业园区,厦临公司投资的厂房已经进入安装阶段,近期有望投产。
精准有效的帮扶正在发挥作用
曾面临生活困境的茹翠玲,进入东乡县大卜乡厦门援建的一个扶贫车间工作,成为管理人员,有了较高工资收入,从而摆脱贫困并将女儿送到州里好学校读初中。类似茹翠玲这样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有很多。
自2010年以来,厦门市投入各级各类援临夏州资金达19.61亿元。其中仅2018年至2020年,厦门市拨付临夏州财政援助资金就达16.59亿元,占十年援助总资金19.61亿元的84.59%。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等1360个项目,为临夏州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东西部扶贫协作,厦门始终把“输血”之举,作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援临工作队优选“造血”项目、紧盯项目资金和进度。
为了支持引进企业落地临夏州,引导东部部分产业梯度向西部转移,厦门市和临夏州都专门出台政策措施,包括用地政策、财政扶持、产品支持、行政审批、保险政策、金融支持、人才支持、优化环境、奖补资金等多个方面,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厦门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帮助临夏州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厦门市和临夏州着眼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兴办扶贫车间,广泛吸纳贫困劳动力。企业开办周末学堂,扶志扶智相结合。吉美包袋是援临工作队最早引进落户临夏州的企业之一。而今,这样的企业已有61家,实际到资8.76亿元,吸纳8131名贫困人员就业;援建扶贫车间多达258家,占临夏州扶贫车间比例达90%以上,吸纳10790名贫困人员就业。如今,这些企业正在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芯”。
吉美包袋、厦临公司、集美国投、思明开元国投、鑫金辉包装等企业在临夏州购地建厂建产业园,打造全产业链,为临夏州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蹚出了新路。脱贫攻坚战以来,厦门先后培训输转9273名临夏州贫困人员到厦门稳定就业,人员稳岗率达85%,人数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中居首。
为促进劳务输转,援临工作队全员上阵、各显神通,更有“父子齐上阵”的佳话。邱武伟父亲在厦门路达工业的人事处工作,他赴临夏挂职三年,父亲招工就来了五次,前后共招收了1000多人。为了留住临夏籍员工和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厦门有的企业联合清真餐饮公司,办起清真餐厅;有的提供餐具和场所,让员工自己做饭。
架起两地人民的友谊桥梁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厦门市与临夏州累计互派166名干部到协作地挂职锻炼,互派医疗、教育等专业技术人才2828名,培训临夏州党政干部3754人次,使临夏州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与厦门市同行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均有大幅提高,并且在交往和工作中建立深厚的友谊。
山乡巨变,承载着鹭岛人民的帮扶之情;大地无言,寄托着河州人民的感恩之心。厦门市与临夏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先富帮后富、携手过小康的胜利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