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6月5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走进福建厦门,总能遇见怡人的美景:鼓浪屿树影婆娑,花团锦簇;筼筜湖秀丽旖旎,白鹭翩跹;五缘湾海天一色,鱼翔浅底。即便是叫不上名的“口袋公园”,也都精巧别致,美不胜收。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诸多“绿色桂冠”花落厦门,可谓实至名归。
除了良好的生态,厦门的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全省14.5%的GDP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去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同时,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前列。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称赞:“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非经过不知难。厦门人深知“高颜值”来之不易,谈起生态环境之变,总要从33年前的筼筜湖治理说起。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此后30多年,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换了新颜,如今变成了“城市会客厅”、厦门的“新名片”。
一湖碧水,浓缩着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打响一场筼筜湖治理的硬仗
筼筜湖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海湾细长,宛若臂膀,由西向东,挽住厦门岛。渔船入夜停靠,灯火绵延。“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便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
筑堤,阻断了水系。接下来,周边工厂沿湖兴起,湖水水质急转直下。“当时湖区两岸有125家企业,造纸厂、制革厂、酿酒厂、电化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筼筜湖渐渐不堪重负。”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介绍。
生活在湖边的居民白志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叹气:“在岸边走一遭,身上的气味半天散不去。”筼筜湖水常年墨黑,居民们甚至摸清了“规律”。老白苦笑道:“化工厂排的污水,冒着白色气泡;如果是酱油一样的颜色,那八成是酿酒厂和橡胶厂的污水……”
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滋生,鱼虾绝迹——上世纪80年代初,筼筜湖一度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黑臭湖水刺痛了厦门人的“神经”,治理筼筜湖成了群众最盼的事。
“不是没想过治理,可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哪样不是硬骨头?治污太难了!”时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的张益河坦言。
事实上,从1984年起,截污方案便开始实施,可推进速度非常慢。“那个时候,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有多余的钱治污?”张益河说。
筼筜湖的污染问题,正是当时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是不是要以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发展与保护之间如何平衡?
在厦门工作期间的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对这一问题认识清醒:
“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筼筜湖治理迎来了转折。
1988年3月30日,厦门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
翻开留存的那份会议纪要,内容不长,从加强领导到依法治湖,从资金保障到确定治湖方案,再到要求各部门支持,一共五条,但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彰显出治湖决心——
针对“九龙治水”难题,会议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高位推动,综合治理,一竿子到底,这正是今天河湖长制的要义。”何伯星说。
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当年拿出100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几年的投入总和还多。”张益河激动地说。
在那次专题会议之后,厦门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一场治理筼筜湖的硬仗从此拉开帷幕。
“看来,这下是动真格了。”张益河当时感到:“筼筜湖治理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