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9家企业提供了160个岗位。
文/本报记者 黄琬钧
通讯员 黄杰洲 郭扬奇
图/市残联提供
爱心,是厦门城市的精神底色。伴随着“爱心厦门”建设的号角吹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重视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市残联牵头落实“爱心助残”行动,聚焦残疾人关切的就业增收、教育、康复服务、无障碍设施等领域,通过创新一套套助残机制、一项项惠残举措,让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工作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得以改善,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郁。
本周日将迎来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在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厦门这座爱心之城的城市文明风貌与成果。
“爱心屋”
建设一周年
成效显著
海沧区新阳街道援助中心学员在爱心农场开展农疗活动。
以爱筑屋,以爱助残,以爱暖城。一年前的5月,思明区、湖里区率先开展“爱心屋”试点,位于厦港、中华、鼓浪屿街道的三个“爱心屋”在全市率先开业,吹响了“爱心助残”新平台建设号角。
这一年,厦门市委、市政府高站位谋划引领,将“爱心屋”作为重要惠民举措和“爱心助残”行动重要载体,由市“爱心厦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实地调研提出方向要求,自上而下加强市、区、街(镇)三级联动,各有关单位群策群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齐心用情推动“爱心屋”成为我市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平台、残疾人自强自立风采展示的新窗口、社会各界献爱心的新路径、弘扬爱心正能量的新阵地。
这一年,“爱心屋”汇聚了广泛的社会爱心力量,各级党组织率先献爱,社会力量积极献爱,广大市民纷纷走进“爱心屋”购物,以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就梦想。截至本月,全市已有47家“爱心屋”开业运营,实现各街(镇)全覆盖,100余家在厦国企、民企积极认领、承担“爱心屋”运营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发展,“爱心屋”累计营收4412万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累计爱心助残消费766万元,不少爱心单位更以捐赠物资、定点采购助力“爱心屋”运营发展。今年以来,“爱心屋”营收更是显著增长,仅第一季度营收便超过1900万元,有8家“爱心屋”累计营收超百万元。
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爱心屋”安置残疾人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属136人,让数百名残疾人受益。不仅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更吸纳残疾人参与“爱心屋”的运营管理,就业残疾人每月工资最高达3200元。在扶持残疾人就业创收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通过举办“爱心市集”、代售残疾人手工艺品等方式,多渠道扩大辐射范围,让残疾人在反哺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职业成长、丰富精神生活。
“爱心屋”建设一年来,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对厦门“爱心屋”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评价“爱心屋”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一笔笔捐赠背后,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的深情厚爱,是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热忱关爱,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收获的是我市残疾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道德之美、向善之魂在小屋中传递蔓延,为“爱心厦门”画卷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
更加健全
市残联领导到我市助残企业调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所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市残联广聚助残力量,从政策、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出台、修订了按比例(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扶持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等多项政策,持续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形成基本覆盖全部残疾人就业形式的扶持政策体系。2020年,我市就业年龄段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高达90.37%,位居全省第一。
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是帮助难以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途径就业的残疾人,特别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的重要平台。2020年底,随着同安莲花、新民、汀溪和翔安内厝4个援助中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我市实现公办辅助性就业机构镇街全覆盖。2021年,“星缘艔工坊”“殊心联盟”先后揭牌运营,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实现零突破。我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形成多元化运营模式。
目前,全市38家公办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共有学员1067人,其中有282名援助对象通过职业培训和康复,实现市场化就业,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提升了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成为社会关爱残疾人、展现高素质高颜值的文明城市的重要窗口。
残疾人康复服务
更加精准
市残联上门为刘阿婆送去辅助器材,刘阿婆激动地对市残联领导说:“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谢谢残联一直惦念着我们一家。”
台海网5月14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康复服务是生命的重建,可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去年,市残联为16731名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精准康复服务率达到100%,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进行提标扩面,投入1441.40万元对1411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补助,为30138人次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发放补助787.70万元,积极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政策。
辅助器具是残疾人日常起居、出行的重要帮手,保障着他们起居生活的安全和便利。辅具精准适配工作,把助残服务送入残疾人家里,71岁的刘阿婆(化名)对此深有感触。
刘阿婆因为脑血管疾病、中风等导致肢体关节萎缩,常年瘫痪在床,而子女在外打工,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年近八旬的老伴照料。考虑到刘阿婆的情况,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采取量体裁衣、服务进家的方式,为刘阿婆精准配置最适宜的轮椅、护理床等辅具,现场装配并演示使用方法。刘阿婆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她说:“好,真好!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谢谢市残联一直惦念着我们一家。”
刘阿婆是今年由市残联承办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为70个行政村残疾人免费评估适配个性化辅助器具”项目启动后的首位受益者。此前,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实行“残疾人辅助器具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在三年里共完成了4个区89个偏远社区(村)1175名各类残疾人的辅具适配工作,其中,海沧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残疾人辅具精准适配全覆盖。
残疾人教育支持力度
不断增强
教育如同火种,可以点亮人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残联与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门携手,建立全方位残疾人助学体系,形成了从学前到博士教育、从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残疾学生到困难残疾人健全子女的全方位助学体系,实现了残疾人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免费。仅2020年,市残联就向3437名残疾人、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了705万元就学补助。目前我市残疾学生就学补助无论是补助标准,还是覆盖范围均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
市教育局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完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机制,建设70个资源教室,不断满足不同残疾程度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需求。厦门市心欣幼儿园作为全国首家医教结合的办公特殊幼儿园,先后有122名毕业生进入普校就读,入普率高达63%,融合教育成效显著。
我市市、区两级均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有越来越多的校外企业和爱心人士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近五年,市残联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累计投入722.76万元,切实帮助残疾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不断拓宽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
近五年,市残联与教育部门协作,帮助95名残疾人通过高考实现大学梦。同时,市残联进一步深化与厦门市城市职业学院残疾生大专(本科)函授学历教育合作,助696名残疾人圆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