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林语堂研究会推出卡通人偶很受欢迎。
台海网10月11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10月10日迎来作家林语堂125周年诞辰。12日上午,漳州市政府将在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广场举办纪念活动。
林语堂是从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著作、十多部译著、一千多篇文章,在国际文学界、学术界享有盛誉,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林语堂是漳州人,但他与厦门的缘分不浅。
1905年,10岁的林语堂离开家乡,乘坐小木船来到鼓浪屿。从那时起到1912年,他在养元小学(现鹿礁小学)、浔源中学(现音乐学校)经历了少年时代。而鼓浪屿漳州路44号的英式别墅,是林语堂发妻廖翠凤的家。与廖家原有天桥相连的漳州路48号立人斋,是他7年寒窗苦读的地方。
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史专家龚洁介绍,廖家别墅因林语堂而闻名。当年,林语堂在这里和廖翠凤成婚。拾阶而上,进入廖家别墅的厅堂,婚房就设在厅堂右侧的房间。
当时,林语堂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去清华大学当教师。有一天,北大教授胡适问林语堂,有个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的机会,但只有半个名额,要不要去?所谓半个名额,就是只有一半助学金,另一半要自费。一个名额是80银元,而林语堂只有40银元。得知这个消息,林语堂兴高采烈地回到鼓浪屿,准备告别亲友,跨洋留学。但廖翠凤已经24岁,与林语堂订婚已逾4年。廖家老爷坚持要他俩结婚后一起出国:“语堂和翠凤订婚已经4年还不娶她,出洋如果不是两人同去,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林语堂于是同意完婚。
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婚礼在鼓浪屿的教堂举行,新郎牵着新娘的手向牧师承诺,对她不离不弃、相伴到老。之后,他们回到家里,接受的是中式礼仪。据说,当时廖家端出一碗龙眼茶,林语堂不但把茶喝了,把龙眼也吃了,还嚼得津津有味。龙眼茶本是象征“早生贵子”,新郎象征性地喝一口就行了。看见桌上摆着红枣、花生、瓜子等预示“五子登科”的食品,他也一口气吃了个精光。然而,中国人讲究“有余”。这般不懂规矩的憨样,令身边的保姆、亲友都笑了,但接受西式教育的林语堂还一头雾水。
据文史资料记载,林语堂婚后不久,夫妇俩怀揣1000大洋,从黄家渡口乘船出洋。龚洁说,从前住此屋的廖家老人,曾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林语堂提着皮箱、拥着翠凤、步下别墅前长长石阶的情景。(记者 朱亚圣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