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运更加合理 今年将实现100%直运
7月9日晚上8点多,在思明区双涵佳园小区,一辆黄色外观的其他垃圾运输车,停靠在垃圾投放点旁,收运人员麻利地把一桶桶其他垃圾装入车内,随后驶向下一个小区。
“以前垃圾车是晚上6点多来的,正是下班晚高峰,很多车都被垃圾车堵在后面,现在收运时间改到晚上8点多后,对交通的影响小很多了。”双涵佳园业主陈先生说。
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我市正在大力推行错峰直运,让垃圾运输车的作业时间尽量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期。此外,按照《2020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今年,我市要实现生活垃圾100%公交化直运。有固定的行驶线路,有固定的“到站”时间,垃圾运输车像“公交车”一样,挨个点去运输“乘客”——垃圾。
垃圾直运后,既减少转运环节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按照“不分类不收运”的原则,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类直运后,分布在市区内的近百座清洁楼,将完成历史使命,进而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处置更加高效 今年内实现“零填埋”
6月29日,随着焚烧炉内蹿起熊熊火焰,设计处理能力1500吨/日的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正式点火试烧垃圾,标志着该项目顺利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是我市第五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目前处理规模最大的一座。
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点火后,将试运行一段时间,预计今年9月底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届时,全市生活垃圾非填埋处理能力将达到5650吨/日,厦门也将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比国家住建部要求的2022年提前2年。
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是垃圾分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垃圾分类的成败。近年来,我市坚持上中下游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泾渭分明”的分类流水线。
据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推进东部生物质处理厂一期、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垃圾末端处理和保障能力,为建设高颜值厦门保驾护航。
(文/图 记者 吴海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