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投放时间
可请物业开桶
“撤桶”“锁桶”只是垃圾分类进程中的一个步骤,最终,垃圾分类要向“无桶化”迈进。6月13日起,江头街道在禾山法庭宿舍启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最美30分”行动。每周六、周日早上,该小区撤桶,居民要在规定时间内把垃圾投放至垃圾直运车,投放时间为30分钟。
而海沧也同样实行“撤桶”。海沧区环卫中心副主任李碧莲表示,城区推行的是“非督导时间撤桶”,农村采取的是“一村一方案”。条件允许的村庄,实行垃圾分类上门收运模式,每天上门收运垃圾两趟。
那么,如果确有急事,无法及时投放垃圾怎么办呢?记者询问了多个推行“定时定点”模式的街道。街道工作人员都表示,居民若临时需要投放,可以告知物业开桶。此外,海沧农村地区还设置了公共投放点,错过投放时间的居民也可以把垃圾投放在此。
考虑居民需求
优化直运线路
据悉,厦门垃圾分类已规划好了年度目标。运输环节方面,将在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直运”的基础上,推行其他垃圾直运,2020年底将实现四类生活垃圾分类直运。不过,一条直运线路的设计并不仅仅是点对点的连接,更多的是要考虑居民的需求。
大学路、避风坞附近商家的生活垃圾都采用了垃圾直运的方式。“直运线路刚开通时,有些商家配合度不高。我们通过多次走访,了解到小餐饮店打烊时间早、大排档收摊晚这一情况,再次优化路线,并得到居民的认同。”沙坡尾社区工作人员说。
农村地区道路狭窄,直运线路设计更加复杂。东孚市政管理站站长钱帮林表示,农村的公共投放点一般位于村内的主干道,以大型收运车收运为主。上门收运时,考虑到村内道路空间有限,他们采用电瓶车收运,之后再投入转运车的方式。除了优化线路外,他们还根据村民的意见,增加了收运次数。
近期,垃圾收运正计划推广错峰收运,在非早晚高峰时间收运垃圾。这样既能减轻城区道路交通压力,也能减少对小区居民的影响。
垃圾分类更加精准精细
据了解,厦门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目前,除四类分类桶外,居民还能见到专门用来收运“玻璃、陶瓷”的蓝色可回收物桶。
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联合相关企业开展废旧玻璃、陶瓷综合利用科研攻关。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种“化整为零”的新技术标准应运而生,即用专业设备将废旧玻璃和陶瓷粉碎后,制成再生建筑材料。此举极大地降低玻璃、陶瓷处理成本。
同时,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强化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对牛奶盒、奶茶杯等以前全部焚烧的低值可回收物,由国企负责收运,之后实行自动化分选,打通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渠道。
(记者 彭怡郡 通讯员 李文林 实习生 向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