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厦门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多个部门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就产业发展提出系列具体针对性举措
■厦门生物医药港一角。(郑伟明 摄)
台海网6月10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今天上午,厦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卫健委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并解读《厦门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6月7日,厦门市召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首场线下大型会议——厦门市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吹响了厦门努力打造中国生命科技之城的号角。
厦门是我国最早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之一,经过近20年的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对新机遇,厦门市将坚持内强外引,做优存量做大增量。
出席发布会的各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全面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按照已经制订的责任分工明确办事指南,让企业找得到人、兑现得了政策,确保各项措施可操作、可执行。完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让企业有更多更实的获得感,提高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全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特色的中国生命科技之城。
【主要亮点】
扶持体系全方位立体化
发布会介绍,《若干措施》亮点多多。首先,厦门市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扶持体系。《若干措施》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延展支持方向、提高支持力度。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壮大产业发展能级、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和加强组织保障服务四个维度,提出23条具体措施,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为生物医药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滴灌”。
扶持力度居全国前列
在扶持力度方面,厦门市居全国前列。其中,对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国际化认证等产业前端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资助金额分别由1600万元、3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2350万元,较现行政策大幅提高;对医疗器械产业化奖励较原有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近1倍;对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给予1:1配套支持,对引进新型研发机构的,给予认定奖励、设备补助等支持,累计最高可达6500万元的扶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若干措施》还着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生物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合同外包生产机构、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等产业应用基础平台建设;将国家法规调整催生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新业态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对按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开展委托生产等行业新模式给予支持。
加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加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1.对为本市企业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明确推动建立健全临床试验研究者职务晋升及薪酬待遇激励机制;2.支持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经认定为市、省、国家级的给予200万元-1000万元的梯次奖励;3.支持医疗器械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组建具有地方特色、针对性强的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建设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提升厦门市在生物医药领域检验检测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