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树林组成的“我爱中国”图案,形成了厦门海域红树林特有的一处“网红”景观。董小强 摄
一片红树林,一座城市的生态保护史。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屡获央视点赞,并作为全国红树林保护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背后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记者通过三个关键词为您解析。
台海网6月10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6月8日晚,央视1套《晚间新闻》播出厦门翔安下潭尾滨海湿地画面并配文字介绍: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9年修复60万平方米红树林,鱼贝虾蟹物种数提高2.4倍,成为蓝色海湾上的城市绿肺。
这是厦门的红树林在半年内第二次获央视新闻栏目的点赞了。就在今年2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就曾报道厦门人工种植的红树林,并称其为厦门筑起了一道海上“绿色长城”。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其发达的根系适应海岸潮间带周期性的海浪冲刷,是典型滨海湿地物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防浪护堤、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净化水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与旅游价值。
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屡获央视点赞,并作为全国红树林保护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并非偶然。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及沿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积极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就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发与利用,打造滨海地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展开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实现了红树林保护的“厦门实践”。
目前,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区的27个点,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真正成为“城市绿肺”。
传承
厦门保护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那片长得比较高的红树林,是已经过世的林鹏院士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种下的试验林。”每次到下潭尾滨海湿地生态公园,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项目办负责人余炎烽都会向参观者介绍位于公园西南角的这片特殊的红树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是著名生态学家,身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有着“中国红树林之父”之称。
在这片红树林里,如今栖息着大量的水生鸟类,它们涨潮的时候在茂密的枝叶里休息,退潮了就来到滩涂上捕食螃蟹、跳跳鱼等底栖生物,一派生机盎然。
厦门的红树林保护工作开始较早,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和科研人员就着手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
从1997年开始,以林鹏院士为首的红树林科研组在海沧东屿村石塘码头东侧滩涂通过人工填土开辟了红树试验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红树林引种及育苗工作,并在青礁、东屿、凤林、下潭尾山亭海滩和大屿、小兔屿等岛屿上进行了红树植物的试种工作。
2010年开始,厦门市海洋局依托下潭尾湿地公园项目,建立了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开展红树林的引种和培育。这些工作为厦门的红树林恢复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