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海洋三所吴博士在调查厦门海域白海豚种群时,拍摄白海豚活动。 周清 摄
■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周清 摄
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刘凡 摄
■火烧屿海域的白海豚。 周清 摄
■上个月在翔安小嶝码头发现白海豚。 周清 摄
台海网4月1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昨天是第三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这个宣传日起源于厦门。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厦门人说起中华白海豚,就像聊起“自家宝宝”。因为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而为了呵护这个可爱的“宝宝”,厦门人做了许多努力。
据了解,今年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将进行提升改造,引入更多现代化技术,更好地进行科研和宣传。
全民保护
为中华白海豚设立宣传日 创多项“全国第一”
设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是厦门第一个提出来的。
2017年,厦门提出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民间传说中妈祖的生日),设立为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这个提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及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的认可。2018年5月8日(农历三月廿三)的第一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主会场就设置在厦门。
为呵护中华白海豚,推动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科普文化事业的发展,厦门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发起成立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第一个全国性(含港台)联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志愿者队伍;创作传唱了全国第一首中华白海豚之歌《换我来守护你》;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剧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文化广场”;制作了第一部白海豚保护动画短片……
全民参与,全民保护,成为厦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特色之一,也体现了厦门人对“自家宝宝”的喜爱和“宠溺”。
提升改造
更新基地海豚馆驯养台 加入光影等高科技手段
火烧屿虽然不是知名景点,但在厦门人心中的地位却很特殊。为呵护“自家宝宝”,厦门在这里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早在1993年起,厦门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系统的中华白海豚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保护学的研究。2011年,救护繁育基地建成,主要在鲸豚的救护、人工繁育和野化训练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厦门及周边海域的鲸豚救护工作以及扩大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提供科研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
据了解,今年市资源规划局将对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进行提升改造,更新海豚馆驯养台、抽水检查井等旧设备设施,修复提升绿化植被,同时引进更多现代化技术,加入光影等更生动形象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科研实验和科普宣传。目前,改造方案正在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