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康泽辉/文 常海军/图)龚洁,龚老,厦门博物馆原馆长,年近九旬。可他却说:“我今年89.5岁。”甚是幽默。
1952年那个冬天,龚老分配到厦门邮电局,初次见到大海。
自此,他长居厦门68年,见证了高集海堤通车,见证了杏林工业区建成,了解厦门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见证了厦门近70年的发展。
大海相隔
“1952年的厦门岛灰灰蒙蒙黑黑一片”
1952年冬天,刚刚从南京邮电学院毕业的龚洁,分配到了厦门邮电局。“来福建同行的一共23名,由我带队。”龚老回忆。
那年,还是小龚,年轻小伙,20岁出头。
那时候,进出厦门岛,只能靠渡轮。一行人舟车劳顿,辗转到了集美。
“站在集美龙王宫口的码头旁等渡轮,我抬眼一看,茫茫水波,这就是大海啊。”那一次,龚老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惊叹之余,他还特地用指头沾了海水送进嘴里,真是咸的。
也是那一天,龚老第一次看见厦门岛,“大海相隔,那时候的厦门是灰灰蒙蒙黑黑的一片”。
“要是建一座桥就好了。”龚老不知道,就在他发出感慨数月后,高集海堤动工了。龚老和同伴登上小汽船,海风拂面,船身激起的浪花引来一群白海豚跟随嬉戏。
一个半小时的航程,电船靠在邮政码头上,位于现今的鹭江道上。“鹭江道上,黑黢黢的马路,空无几人,街边小摊上的臭土灯,吐着嗤嗤作响的火舌,算是欢迎我等远方来客,厦门到了!”这个细节,龚老牢记至今,呈现在了笔下。
高集海堤通车
厦门岛和大陆首次相连
“那时候,工作三班倒,业余时间充裕。”喜欢动笔的龚老,就写起了“豆腐块”文章,到处投稿。“没想到,这些文章还都刊登了,一篇稿费能收到1毛钱、2毛钱。”龚老没想到的是,他的文笔引起了厦门市委的注意,很快将他调入了市委工作,担任秘书一角,处理文件收发、档案整理和内勤工作。这一调动,也让龚老直接参与和见证了厦门后来的跨越发展。“那时候厦门岛内被国民党封锁,很困难,大船进不来,物资供应都靠周边来的帆船、汽船。”在龚老的记忆里,这些往来于厦门岛和漳州、集美、同安等地的货船,“进岛的时候,载着大米、芋头之类的农产品;出岛时,会带走一些生活用品”。
不过,1955年10月,这一切成为历史。龚老说,厦门人民用“移山填海”的精神,建成闻名遐迩的高集海堤。这条海堤,第一次把厦门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
另一个历史细节,加速了厦门的发展速度。龚老说,原本设计中的鹰厦铁路进入厦门时不经过杏林村,而是绕海湾先到兑山、孙厝,再到集美,绕一大圈。
“陈嘉庚主张从杏林直接修建海堤到集美,当时负责工程的苏联专家同意了陈嘉庚的意见,这就节省投资约400万元。当年的厦门市政府就用这400万元建设后江埭工业区,发展厦门的工业。”龚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