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刻】
1983年10月22日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正式启用
【人物感言】
“我的青春奉献给机场,奋斗在机场,我无怨无悔!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从无到有,创造了多项国内民航第一,从昔日的‘小航站’变成了‘大空港’,让人振奋。”——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工程师 王文艺
■T3航站楼于1996年12月建成。
台海网9月24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从1983年我到机场工作,至今已经在这里干了36年,一路见证着高崎机场从T1至T4,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更令人充满期待的是,翔安新机场获得批准,我最近刚刚参与完成翔安新机场变电站初步设计。”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工程师王文艺说,再过三年他就要退休,希望翔安新机场能早日建成投用。
【艰苦创业】
脚被蚊子叮咬过敏溃烂 每天十多个小时奔波在跑道上
1983年,王文艺分配到高崎机场工作时,还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第57号报到。”他至今仍记得报道的序号。学机电专业的他不仅参与机场10千伏变电站建设,还参与机场其他项目建设。由于开建时这里到处是农田,蚊子特别多,他的脚曾被蚊子叮咬至过敏并溃烂,现在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
“容量变化相当大,从当年2000千伏安到现在7.8万千伏安。”王文艺说,当时仅建设5个配电室供机场运转,现在则建设了30多个配电室,功能也从当时手动拉配电电闸,到现在全电脑控制配电开关,完全现代化了。另外,刚建机场时曾带扫帚、畚箕去扫跑道,现在全自动化清扫,完全机械化了;当时建设跑道灯光,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他每天十多个小时奔波在2150米的跑道上。后来跑道长至2700米再到3400米,用的是现代交通工具。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于1982年1月10日兴建,1983年10月22日正式启用,前后仅一年零9个月,不到同规模机场建设时间的一半,而且一直保持着超前的观念和领先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多项国内民航先例,创造了机场发展史的奇迹,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快速发展】
184条航线通航125个城市 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600万
■T4航站楼于2014年12月正式启用。
高崎机场由厦门翔业集团旗下的元翔(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经历了从T1至T4候机楼的发展,2009年晋级为“千万级”机场,2010年首次跨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201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
据统计,高崎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100万到1000万,用了19年的时间;从1000万到2000万,仅用了5年时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志着机场的运行规模及保障能力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2014年12月28日,高崎机场实行“两楼运行”(T3和T4),目前两楼的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基本相当。
高崎机场现有1条3400米长的跑道和2条平行滑行道及10条联络道。目前,已形成覆盖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连接东南亚、东北亚,通达欧、美、澳三大洲的航线网络,184条航线通航125个城市。
作为国内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厦门机场在时刻资源达到极限的情况下,2018年全年完成运输起降19.15万架次,比增3.88%;完成旅客吞吐量2655.34万人次,比增8.45%,远远高于运输架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