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环保垃圾屋”。社区供图
小朋友轻拉手环,便将垃圾投入桶内。记者林逸君摄
扔完垃圾的居民正在洗手。
居民将厨余垃圾扔进“冰柜”。
台海网7月19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垃圾桶太高,小朋友够不着?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转运来不及?夏天桶内散发的气味较浓,怎样才能减少或者消除异味……
面对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厦门多个社区、小区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在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神器”,用小智慧化解垃圾分类大难题,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
自制拉环
方便小朋友投放垃圾
在江头街道吕岭社区一元花园二期,有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与其他小区不太一样。除了铺上瓷砖的地面,在垃圾桶上方,物业还专门焊了铁架,上面挂着手环。
“别看这装置构造简单,可有大用处!”一元花园二期物业主任白海波说。
一元花园小区二期有300多户居民,包括100多位孩子。平日里,社区、学校时常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学习分类知识。久而久之,小朋友们也动起手来,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困难。
在一次例行巡逻中,白海波看见一位小朋友提着垃圾来到投放点,但是这名小朋友还没有垃圾桶高,只能踮起脚尖扒着桶沿,勉强才把桶盖打开。白海波当即上前,接过孩子手中的垃圾,并向他保证:“叔叔一定在一星期内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的白海波回到办公室后,着手画起了设计图。他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绳子两端则分别连接桶盖和手环。这样一来,在力的作用下,小朋友只要轻轻一拉,就能轻松打开桶盖,既方便又卫生。
“我不想让小朋友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因外在因素受到打击。”白海波表示,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自己要为孩子们创造条件。
智能环保垃圾屋
助力“城中村”垃圾分类
提着垃圾袋靠近,自动感应“张开嘴”;垃圾装满了,还能通过升降轨道自动换上新的垃圾桶……在殿前街道马垅社区小东山社,这个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环保垃圾屋”很吸引眼球。
小东山社外来人口多、车流量大,是典型的“城中村”。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初期,小东山社在投放点摆放了多个大型分类垃圾桶,提升了社区整体环境和垃圾分类质量。但由于垃圾量大,垃圾堆积的情况难以避免。一到夏天,厨余垃圾散发的酸臭味,让路过的居民不得不捂着鼻子快速离开。
为了让“城中村”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提升,湖里区环卫处为小东山社量身定制了三个“智能环保垃圾屋”。
据了解,垃圾屋内专门配置了自来水清洗和污水收集排放系统,以及相应的除臭设备和灭蝇除蚊装置,有效控制和改善垃圾屋内和周边的空气质量。垃圾装满时,垃圾屋投口上方的LED屏会自动显示“暂停使用”字样,通知管理人员立即清运垃圾。
“智能垃圾屋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也改变了垃圾直接暴露在外、臭味熏天的状况。”马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秀叹说,智能垃圾屋集合了垃圾回收、场地清理、智能管理等功能,为“村改居”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