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新蓝图
创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
”7月8日,鼓浪屿申遗成功,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月4日,金砖领导人厦门会晤举办,“海上花园”再次聚焦全球目光。这样一来,如何“活化”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受人关注的新“考题”。
“党的十九大已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鼓浪屿的‘后申遗时代’应该做的,是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文化厅原党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员、国家文化遗产专家组文物工程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不仅肯定了鼓浪屿的申遗工作,还为鼓浪屿的未来献上一份美好蓝图。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曾经有政府部门制订了拆除福州路红砖建筑的计划。我认为这些建筑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是鼓浪屿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有保护的必要。”厦门二中退休教师、鼓浪屿居民郑南辉,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提案提交政府,红砖楼也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鼓浪屿已逐步构建了一套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会上,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副主任蔡松荣突出介绍了鼓浪屿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从建筑本体自动监测、人工巡查记录和外部环境监测预警,构建一个重在预防的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巡查发现问题、上报处置问题、反馈保存记录的工作机制。目前,在全国文化遗产管理中,这是一个较好地利用人机结合、有效落实文化遗产预防预警保护要求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