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迎来十周年,4月27日兴业银行携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中国私人银行2017:十年蝶变、十年展望》,报告显示十年间中国私人银行业规模迅速增长,中资商业银行私行总客户数已超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但同时也面临专业能力不均衡、业务模式同质化等挑战。
报告披露,得益于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超人民币120万亿元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其中高净值家庭达到210万户,所拥有资产占全部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43%。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私人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竞争格局正在发生诸多变化,如财富多资产荒、客户分化、跨界竞争加剧等。
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基因独特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人民币,约为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RichLesser表示:“过去10年,中国的个人和高净值人士财富以约20%的年化增长迅速积累,增速傲视全球。预计到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继续稳步增长,规模达到220万亿人民币,持续令全球瞩目。”
2016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210万,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预计到2021年,中国将形成一个规模达110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中国的私人银行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
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调研发现,过去十年中国市场独特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造就了中国高净值人群“自主性强、追逐高收益”的共性特征。结构组成方面,财富来源类似,多为创办企业或投资收益所得,年龄集中度高、多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出生;投资偏好方面,大多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加之优质投资机会涌现,因此对投资收益普遍拥有较高的要求;财富打理方式上,受到企业家创富精神引领,自主性较强,在投资及资产配置建议上对专业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弱。
报告分析认为,在巨大发展机遇的驱使下,中国各类机构已经纷纷布局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商业银行旗下的私人银行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但各类非银行机构也在快速发展,竞争格局仍在变化当中。同时,中国特殊的宏观环境及高净值客户的共性,使得中资私人银行机构往往选择以零售升级、产品驱动为代表的同质化业务模式,私行的价值主张与零售业务差异不大,局限为零售业务的“升级版”,整体市场呈现“重固收、轻权益“的特征。
中国私人银行站在转型关键路口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的概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过去粗放生长大踏步迈进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需要迎接转型升级的新历史机遇。私人银行的发展也站在了转型关键路口。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轻型化转型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作为“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业务连结点,战略价值凸显。一方面,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有益助力。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
报告揭示了当前中国私人银行所属环境的本质变化:市场、客户和格局。市场方面,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渠道,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客户方面,客户结构日益多元,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守富、传承的需求上升,对风险收益的概念认识加深,对专业财富机构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格局方面,在跨界竞争与合作加强的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监管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